明代江西诗词·明末清初江西诗词·俨然入宋人佳境的诗人萧士玮
萧士玮(1585~1651),字伯玉,泰和人。举万历四十四年会试,天启二年(1622)赐同进士出身,授行人。谪河南知事,历南京吏部郎中。福王时拜太常卿,后拂衣归,坐卧春浮园中著书,乐道以终。生平事迹见《江西通志》卷七十九、《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七等。有文集《日录》《春浮园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8册第467页录其《春浮园文集》二卷,《明诗综》引赵韫退语云:“先生诗以才慧胜,出入宋元。”[1]陈田称:“伯玉论诗,取律细格老,故不轻落笔。力矫王、李之弊,时入尖新,与‘公安’同趣。其独到之处,瘦削清冷,俨然宋人佳境。”[2]其诗,《御选明诗》录5首,《明诗综》录5首,《江西诗征》录6首,《明诗纪事》录5首。他的诗歌瘦硬,声音清越,尖巧新颖,取法黄庭坚,近体绮丽偶尔似陆游,俨然入宋诗的佳境。如五言律诗《客愁》:
不待秋风起,思乡念已生。发愁今夜白,月好故园明。孤客人千里,荒城鼓二更。停灯沽浊酒,屈指数游程。
写客居他乡之愁及急切的盼归之情,注重炼句,点化前人诗句。“发愁今夜白,月好故园明”,即是点化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这种“脱胎换骨”的方法正是效仿黄庭坚。诗风瘦硬,文辞格调不同流俗。又如《春日送缪当时被谪南归》:
正好留连日,翻为惜别人。怜君愁对酒,作客怕逢春。芳草迷归棹,啼莺傍逐臣。东风如有意,莫遣柳条新。
字斟句酌,反复渲染离别的氛围,诗末又化用李白《劳劳亭》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句,深化了送别的主旨,瘦劲新颖。又《滁阳晚行》诗云:
禾黍斜阳道,秋风匹马行。古原荒雾白,野水暮云平。酒逐年偏减,情因老更生。不知今夜月,何似故乡明。
写羁旅行役之愁,以富有特色的系列意象如“禾黍”“斜阳”“秋风”“匹马”“古原”“暮云”“夜月”等叠加,营造出浓郁的氛围。因为年老的缘故,量在逐年减少,情感却在增加,一增一减,对照鲜明,言简意深。无论体制格调,还是文辞,都显得清秀脱俗。七言绝句如《月夜西泠桥》:
雾鬓烟鬟逐处娇,轻风著面酒初消。月明故国三千里,人在西泠第一桥。
西泠桥在杭州孤山西北尽头处,诗歌可能是怀想曾经在此地相遇相知的女子。前半刻画女子的美丽面容和姣好的情态,后半怀人兼怀故国。在体制格调和意境方面与陆游的《沈园》二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此诗多了故国之思,内涵虽更深广,但不如陆诗悲婉动人。而《快阁次山谷韵时闻楚警》等和韵之作,更是明显取法山谷。故钱谦益云:“伯玉之诗,体气清拔,瘦劲奡兀,取法涪翁。向谓今体似放翁者,余波绮丽,偶然合耳。”[3]五言绝句如《寓意》:
诛茅宜楚地,无如庐阜美。五步一溪云,十步一溪水。
芟除茅草,结庐安居,在楚地(洞庭湖以北)较适宜,但比不上庐阜(可能指诗人家乡附近的山)的景致优美,上有蓝天白云,下有潺潺溪水。寓寄情山水之意,诗风清新自然,与瘦硬生新的诗歌比,别具一格。
此外,萧士玮的文学观也颇值得注意,他的诗学主张“律细格老”,注重锤炼,力矫“后七子”之弊,与“公安派”相近。如他在《萧斋日纪》中云:
余作诗最少稿,复散在诸帙中,兹稍葺而录之。马季房语余曰:“近人之诗芜音最多,切响甚少,何也?”余谓:“律细格老,与年俱进,皮毛脱略,乃见真宝。边人畜良马,初不令其跳踯,每夜必紧其衔勒,不容亲水草,旬余浮膘尽消,筋力怒张,日驰数百里不倦,饥渴不能困。作诗而多芜音累气,皆由浮膘未尽耳。”[4]
这段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律细格老”对诗歌的重要性,可以减少诗歌的“繁音累气”。又据其《日纪》载:
戴初士送《刘槎翁诗集》一,安成得《李忠文集》一,子高诗海内共推,然古廉妙境,亦非时贤所诣。正、嘉以来诗文,徒工形似,全乏性情,如赵昌写生,非不美丽,但非真者耳。盖叹前哲为不可及也。[5]
可见,他论文主张真性情,正与“公安派”同趣。
注释
[1]朱彝尊录,邵士桢辑评:《明诗综》卷六六,康熙四十四年六峰阁刊本。[2]陈田:《明诗纪事》,第3248页。[3]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一八《萧伯玉春浮园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91册第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4]萧士玮:《萧斋日纪》“十九”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8册,第635页。[5]萧士玮:《萧斋日纪》“十月初一”条,《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635页。
上一篇:宋元江西诗词·赣中诗词·临江三孔
下一篇:明代江西诗词·明前期江西诗词·台阁体以外的诗人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