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为今本《荀子》的第一篇。“劝”是勉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论说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途径等问题。原文较长,此处节选了其中的几个段落重新组织成篇,显得比原文更加紧凑、精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文章开宗明义,一开头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特意点明这是“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言,以加强其权威性。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第一段讲学习的重要性。作者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是说学习可以使人得到提高,作者把从兰草中提取靛青、水凝结为冰的过程比作人学习的过程。輮木为轮之喻是说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輮”就是“煣”,是用火烘烤使木头弯曲的一种加工方法。一根笔直的木头通过“輮”的方法,可以加工制成车轮,而且即使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也不会变直了。“輮”的过程就好比是学习的过程。这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比前两个比喻增进了一层。紧接着作者再设二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就砺”比喻学习的过程,“直”、“利”比喻学习的结果,说明学习对改造人、提高人的品德、才智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点明了前面所设各喻的含意。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在《性恶》篇中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人为的意思,不是天性而是人工作为,就叫做“伪”。也即是说,人的善性都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因此,他认为即使是君子也必须“受绳”、“就砺”,才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二段讲学习对提高人的能力的作用。这一段可分两层。首二句为第一层,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里前一句是正意、是主,后一句是比喻、是宾;前一句固然是作者的亲身感受,但显然也受到《论语》的影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后一句的主语虽然是“吾”,但其实它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这以下为第二层。作者紧承登高博见一句,连设四喻:“登高而招”使得“见者远”、“顺风而呼”使得“闻者彰”、“假舆马”而“致千里”、“假舟楫”而“绝江河”。作者用这些最普通的生活经验作根据,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然后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点明喻意。所谓“善假于物”,就是指善于学习。前一层是正意在前,比喻在后,而这一层是比喻在前,正意在后。笔法富于变化。
在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后,第三段接着就论述学习的态度问题。这一段又可分为三层。作者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正意,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逐步积累的过程,强调“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则是从反面说明“不积,就不可能取得成就。这是第一层。怎样才能“积”呢?作者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要持之以恒,二是要用心专一。下文就分别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骐骥、驽马之喻是说天资较高的人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也将一事无成,而天资较低的人只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朽木、金石之喻则是说如果能持续努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如果一曝十寒,则再容易的事情也做不成功。四个比喻从正反两面说明了持之以恒对积累德行、积累学问的重要性。这是第二层。最后蚓、蟹二喻为第三层,用蚯蚓在泥土中穿行自如和螃蟹的无可寄托为喻,说明一个人的客观能力虽有高低强弱之分,但能否“积善成德”并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程度的又一关键,是自己主观上用心专一与否,强调了用心专一的学习态度的重要。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诸方面作了生动透彻的论述。作者把学习的目的只限于求得“行无过”,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我们并不赞成。但作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必须逐步积累、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这些见解在今天仍是有益的,值得我们尤其是青年牢牢记取。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用了许多生动浅显的比喻来展开论述。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现象或生活体验,用于文中,使得抽象的道理显得具体、形象、亲切,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作者在运用比喻说理的过程中,还常常在比喻中把道理向纵深推进,如第一段的木、轮之喻就比青、兰和冰、水之喻在含义上深一层;第三段论述“积”的重要与如何才能“积”,也完全是通过比喻展开的。
《劝学》中有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这些句子的意思或则相近(如“登高而招”以下几句)或则相反(如“骐骥一跃”以下几句)。无论其含义相近或相反,其作用都是使说理反复透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原文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