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谈概》一书,其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人顾四以核桃刻小船,“篷、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这与本文所记载的核舟颇为相象。“雕刻绝艺”条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以其条理明晰,记述细致真切,而又颇有情趣见长。文章对核舟的描述可谓精巧入微。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介绍明代王叔远的微雕技巧。王能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各种东西,而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径寸之木”极言其小,“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等等,又极言所刻东西之繁多,几乎无所不能。不仅能刻,而且刻则必精、刻则必象;不仅形似,而且“各具情态”,贵于神似。通过这些简括介绍,读者对王叔远的微雕技巧已有所了解,但这毕竟较为抽象,于是举一个送给自己的“大苏泛赤壁”的核舟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段进入对核舟的详细介绍。核舟究竟什么样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正印证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径寸之木”,这是一只多么精微细小的船啊!令人更为惊叹的是,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面竟还刻有许多人、物。中间刻而为舱,居然还能给人以“轩敞”之感,上面有“箬蓬覆之”,并且还能“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甚而小窗还可以自由启闭,打开可见里面的雕栏,闭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副十六字的精巧对联,平添诸多雅趣,表现了东坡《赤壁赋》的意境。不须多言,可以想象仅“八分有奇”的核舟,上面所刻的船舱该有多小!而船舱两边一分为八刻就的小窗又该有多小!小窗上再分别刻上十六字的对联,那么每个字又该有多小呢!微雕之“微”,真令人叹为观止。对核舟作总体介绍后,接着将它分成头,尾、背几个部位分别予以介绍,人们的观察眼光随之转向逐个细部。
第三段记船头,笔墨全化在描述舟上所刻的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三人身上。三人所在的方位以及外貌、穿戴、神情、姿态等各不相同,介绍细微之处无一遗漏。居中的东坡“峨冠而多髯”,佛印、黄庭坚一右一左。苏、黄两人“共阅一手卷”,各以一手执卷一端,“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之念珠竟也历历可数。如按比例求之,佛印身上的念珠该细微到何等惊人的程度,而竟然还能历历可数,其精细的雕刻本领也就更惊人了!这里是用显微镜式的笔法进行描述。第四段介绍舟尾,紧承上文,主要着墨于两个舟子,又附带写出横木、蒲葵扇、烧茶之炉、煮茶之壶等各种器物。这两段介绍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情态。所刻的五人是静止的,但其姿态、神情无不带有强烈的动作性,充满了动感。苏、黄正在阅手卷,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极象弥勒佛,“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大不相同,带有多么强烈的个性特征!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另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读之下,其情景如历历在目,其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两段介绍生动而富有情趣。第五段记船背,主要介绍所刻文字。十四个字刻在船背上,“细若蚊足”,但却“钩画了了”,墨色清晰。最可惊叹者,在如此细小的地方,居然还能刻上一方篆章,章中四字一样笔划清晰,朱色灿然,令人倾倒!
最后一段将核舟所刻的全部人物、器具、文字等作了一番统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具体的数字,足以说明雕工之精细绝伦,高超如神!
全文三大段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按人们观察事物的逻辑顺序,从大到小,由精到细地逐步对核舟进行介绍。文章开头记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结尾又强调“计其长曾不盈寸”。中间分别介绍以后,最后一段又将全舟作一番总结,这既是前后呼应,又是反复强调,读者因此对核舟有了具体而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微雕技艺有了更深刻具体的了解。
上一篇: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讲解
下一篇: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