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
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都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桥,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灵霄宝殿横冲直撞,连玉皇大帝都对他无可奈何,这个无所畏惧的反抗者形象何其亲切可爱!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拔一撮毫毛就是千千万万个孙悟空,还有他的七十二变化、火眼金睛,又是多么令人着迷!至于说到“三调芭蕉扇”、“三打白骨精”故事,就更是脍炙人口、百看不厌了。本文就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段故事就是俗称的“猴王出世”,《美猴王》的题目是选编者加上去的,它无疑是《西游记》故事中一个精采的片断。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鲁迅先生管它叫神魔小说。它是以神仙怪异故事来曲折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的。一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敞开了一个飘飘渺渺的神仙世界,海外仙山,不知何年何月,故事在作者娓娓声中展开了。接着写傲来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顶上,有一块仙石,作者甚至不厌其烦交代了仙石的高度、围圆以及它的突兀之势(本文中删节了),以加强真实感,又说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慢慢就有了灵通之意,一直引出“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这该是何等奇特的想象啊!不仅如此,石球“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更是奇之又奇了!更有趣的是这石猴竟“五官俱备,四肢皆全”。还能“学爬学走,拜了四方”。作者以他神奇的彩笔,简捷生动地先勾画出一个神猴的大致轮廓,想象之奇异,叙述描写之生动传神,都令人赞叹不已。接着作者作了一番着意渲染,突出了石猴的灵异,“眼运金光,射冲斗府”,竟至惊动了灵霄宝殿上的玉皇大帝(本文删节了此段)。所有这些,都为猴王出世制造了浓厚的仙异氖围,写足了猴王的灵异和神奇,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之妙。
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这从猴王出世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写石猴行走跳跃,食草饮泉,采花觅果,乃至与群兽为伍一段,活泼跳脱,简洁生动,为人格化描写奠定了基础。之后是一句“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概括了时间的推移。写法上很值得注意,即以虚用实,笔不到意到,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是作者拟人化的细致描绘,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中国小说史略》)。作者笔下的猴,既有人的情态,又具动物的习性,结合得相当完美。“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人乎?猴乎?兼而有之。至于约定谁进水帘洞便尊谁为王的描写,则纯然近乎于人情之写照了。这个特点在《西游记》其他章节更为明显,此处仅是初步展开,已见端倪。对群猴的描写热闹又有趣,明点出“猴性顽劣”,并以“伸头缩颈,抓耳挠腮”以画出猴态,笔墨精简传神,场面跳霍如现。而抓住一两个特定动作,准确地勾勒出形象面目神采,正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有时为了强调一个动作,作者不惜多次重复,以加强形象的可感性。如写石猴进水帘洞,有一个“瞑目蹲身”的动作。第一次进洞是“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石猴双眼一闭,一蹲一跃,形象十分鲜明,给人留下的印象也相当深。写石猴出洞,是“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这一重复,给人的印象更深一层。后来写石猴带领众猴入洞,是“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如此,这石猴跳涧的动作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了。三次重复“瞑目蹲身”,其巧妙在于把一个有特点的动作凝结为深刻的印象,这分明是着意为之的。
本文在叙述描写中很有法度。层层深入,渐次写来,但并不琐屑累赘,亦无不分巨细漫写无际之感。在写美猴王的来历时,作者紧紧抓住石猴的特点,突出了他的天生地成,胆识过人,同时也写了他的本领高强,深孚重望。一闯水帘洞,复入水帘洞,都写得次第清楚,一丝不乱。尤其是巨石进裂,石猴出世的描绘,相当细腻,如同剥笋,层层透现,渐渐明晰;如凿石为象,轮廓雏形,细部雕镂,都井然有序,条分缕析。这种写作技巧,与善于观察,长于想象是分不开的,它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当注意体会和理解。
《西游记》的语言浑朴自然,通俗晓畅,同时又诙谐机趣,富于讽刺意味。鲁迅先生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中国小说史略》),这个结论是颇为确切的。文中写猴王出语,多是短促率真的。如“我进去!我进去!”“都随我进来!进来!”还有“大造化!大造化!”等等。有一段石猴说话较长,却充满幽默感:“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本是《论语》中的话,作者让它出自一个出世不久的石猴之口,似有些不伦不类。细味之,又不禁使人忍俊不禁,此中不无作者的牢骚愤懑,嘻笑怒骂。同时滑稽谐谑,令人解颐,亦不乏侧笔写出石猴的聪颖机敏,是值得很好玩味的。
上一篇: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注释及赏析
下一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