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本文选自彭端淑的《白鹤堂文录》。原来题作《为学一首示子侄》,这里略有删节。为学,做学问,求学。文章用两个和尚的故事来证明一切事情无所谓难易,关键在于人们有没有决心去做,求学也是如此。
有开有合,结构紧凑,是本文写作上的特色之一。论说文结构布局的“合”,是指总提论点或得出结论。本文第一段(从开头至“则易者亦难矣”)提出论点:“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一段抓住难与易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说明为学的难易是随着人们学习与不学习而转移的,它的主旨是强调这样一个道理:为学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可见,这一段在全文的布局上来看是“合”。论说文结构布局的“开”,是指论据的具体论述。本文的第二段(从“蜀之鄙有二僧”至“富者有惭色”),举西蜀边境两个和尚要到南海去的故事来具体说明主观努力的作用。穷和尚只要“一瓶一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用一年的时间去了南海又回来了;而富和尚比穷和尚的物质条件不知好多少倍,但他虽然有心去南海,还是没有去成。这个事例浅显而又生动,有力地说明了难与易是随着人们努力与不努力而转移的论点。在全文的布局上,第二段是“开”。第三段(从“西蜀之去南海”至结尾)则又是“合”。从故事的意义说到“人之立志”,是作者的议论,又回到了第一段的论点之上,可以说是“合”。这一“合”合得好,将前面两段紧紧勾住,既照应到开头,又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进一步阐述,使全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形成了“合——开——合”的布局,显得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详略咸宜,繁简得当,是本文写作上的特色之二。文章开门见山,以“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振起全文,直逼题旨。紧接着,又以“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落到本题,推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段举例论证,不仅事例能以一当十,而且用词十分精当。为了说明为学主观努力与外因条件的关系,作者详写了两个和尚的对话。然而,对于他们的对话却写得言简意赅。当贫和尚告诉富和尚他计划去南海时,富和尚反问贫和尚说:“子何恃而往?”“何恃”二字,深刻地表现了富和尚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畏惧困难的心理状态。贫和尚对富和尚的反问回答是:“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现了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而与此相反,富和尚则要“买舟”等大量的物质准备,而且要筹备“数年”之久。尽管如此,他还强调“犹未能也”。一个“犹”字,将富和尚的唯条件论与怕困难的心态刻划得入木三分。如果说,对两个和尚的对话是详写的话,那么,对穷和尚去南海的过程,却用“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一笔轻轻带过。而第二段的结尾以“富者有惭色”收结故事,显得有头有尾,十分含蓄,作者对唯条件论与怕困难的富和尚的嘲讽之意,都凝聚在这一个“惭”字上了。如此结构布局,用词造句,显得重点突出,繁简适度。从而,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使这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增强了说服力。
上一篇:蔡元培《图画》原文及讲解
下一篇: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