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以使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本文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表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分,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这种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但个性各别。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回答最为出色。他的出场就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而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和谐对话的气氛。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对话简短生动,人物富有个性,在先秦散文中算得上佳作。
〔注〕子路:姓仲,名由。曾皙:名点。冉有:名求。公西华:名赤。四人均孔子学生。毋吾以也:无人用我。居:即平居,平日。干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诸侯大国地方百里,出车千乘,称千乘之国。摄:迫近。师旅:军队。饥馑:饥荒。此言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知方:知道方向,懂得道理。宗庙: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先的处所。此处宗庙之事即指祭祀。如:或者。会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称。郑玄注:“时见者,言无常期。殷,犹众也。”后亦泛指朝会与诸侯间的会晤。端章甫:端,玄端,古代礼服。章甫,礼帽。小相(xiàng向):赞礼的人。古代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礼仪,必有襄助之人。其人曰“相”,其事曰“相礼”。作“相”的人身分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一级的士。一说“小”是谦辞。(11)撰:善言。称美以上三人的言词,而己见与之不同。(12)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13)莫:同“暮”。春服:夹衣。成:定。(14)冠(guàn贯):古代贵族子弟年二十为成年,行冠礼。(15)沂:水名。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与大、小沂河不同。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乘凉。《水经注·泗水》:“沂水北对稷门,亦曰雩门。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在今曲阜县南。(16)吾与点也:我同意曾点的主张。
上一篇:曾巩《墨池记》全文赏析与注解
下一篇: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赏析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