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馀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有《新书》五十八篇,《过秦》列在第一,分上、中、下三篇。此选上篇。《新书》上没有“论”字,《文选》加上“论”字,后来选这篇文章都称《过秦论》。这是一篇极有名的论文,《史记·始皇本纪》全引它作为对秦的评论,《陈涉世家》后面褚先生又引了这一篇。《昭明文选》选了它,清代桐城姚鼐《古文辞类纂》还把这篇作为压卷。本文录自《文选》,少数文字参照《史记》。所谓“过秦”,就是论秦的过失,这是为了给汉朝提供历史的鉴戒而写的。
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写秦孝公为秦统一天下打下的基础。先写地势,次写野心,然后突出“商君佐之”的改革措施。先写内政,再写外交策略,是使诸侯互相斗,这主要指让韩、赵、魏不和。“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总结效果,达到扩充地盘的目的。“拱手”二字值得玩味,强调政策的效果。西河,魏郡名,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原来是魏的地盘。这段文章除了层次分明外,还用排比来增强气势,如“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实际上只用其中一个也够了,但那样气势就大为减弱。
第二段分三层。到“收要害之郡”为一层,叙孝公变法之后,秦国嗣君的继续扩张。这里“蒙故业”指根据原来的基础,这和上一段雍州、崤函、西河等呼应;“因遗策”,指继续商君制定的内政外交策略,也和上文相呼应;然后写其领土大扩张的情况。“收”字前,《新书》有“北”字,《史记》没有,符合当时的领土实际,所以本文从《史记》。这一层写孝公之后,秦的继续强大,也用排比的句式增强气势。自“诸侯恐惧”到“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为第二层,写诸侯方面。先是“恐惧”,然后想对策“会盟而谋弱秦”,这是和上一段“外连衡而斗诸侯”(“斗”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诸侯斗”)针锋相对的。这一句是总提,然后补充几句总的措施:不惜一切,招揽人才,合纵缔交,结为一体。战国时有两种对立的外交策略,一条是连横,指诸侯分别和秦结交,秦可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一条叫合纵(“合从”即“合纵”)指东方诸侯结成一体,共同对付秦国的扩张政策。这是诸侯恐惧后采取“弱秦”的战略。然后分写有四公子那样弱秦的贤相,有九个国家众多的弱秦的士兵,有那样一批弱秦的谋士制定弱秦之计,有那么多高明的外交人才互通声气,申明弱秦之约,有那么多军事家练弱秦之军。这是上文“以致天下之士”的效果。按理该可以和秦较量一番了。妙在把九国的声势写得那样不可一世,等到以绝对优势的数量“叩关而攻秦”时,却不战而败。“叩关”,《新书》作“仰关”,“仰”字从地形说,秦在上游,九国在下面,所以用“仰”字。但“叩”字更形象。秦人的关门是闭的,诸侯之师来叩门了。下面“开关延敌”和“叩”字呼应紧密。“延”是请其入关,表现秦人对自身武力的有恃无恐。而“九国之师”本来是“叩关而攻秦”,这时却“逡巡遁逃而不敢进”,这表明秦国的威势,诸侯之师的胆怯。“逡巡”指徘徊迟疑,“遁逃”是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劳师动众却以逃跑为结果,所以秦国没有一个箭头的耗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里写诸侯,实际也在陪衬秦国的强盛。“于是”以下为第三层,写从此以后诸侯的狼狈,秦的进一步强大。“从散约解”针对上文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争割地而赂秦”,“争”字写得非常形象。这是写诸侯的“弱秦”变成“弱己”。下面就写秦进一步侵略诸侯,然后诸侯“强国请伏,弱国入朝”,不战而服了。这一段也是用排比的句法对比地写出秦的进一步强大,为始皇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可一世的气焰。“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几句是过渡性的,也有人把这几句属上一段末。“及至始皇”起写秦始皇的武功和政策上的错误;到“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写秦始皇声威的煊赫。“奋六世之馀烈”是承上文,表明几代强盛的雄厚基础。然后用四个排句写统一天下,再用“威振四海”作一小结。以上写对汉族固有地区的统治,下面写向南北两方的发展。“百越之君”本来是一国之长,现在却“俯首系颈”,把命运交给秦国委派的下级官吏去摆布。北方从战国起,匈奴一直为边患,现在却被驱逐,退却了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指对外的声威;“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指内部的威慑。(弯弓报怨有二解,一指六国之士不敢向秦报怨,一指秦法禁私斗,六国之士都战战兢兢,唯恐触犯法律。第二种说法意思较深刻。)这一部分把始皇的成功写到顶点。“于是”以下写始皇统一后的错误政策,“过秦”从此开始。统一以后的政策是愚民和弱民。“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民,隳名城,杀豪俊,销兵器以弱民。因为毁掉六国的名城,使无反抗的地利;杀掉豪俊,使无组织领导反抗的人才;销毁兵器,使老百姓想反抗也无武器。这是对六国之民的统治办法。另一方面对秦国本身继续加固险要的地形,加强精锐的武装力量的防守。“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经过的人为谁,指严格盘查行人,防止出问题。这一段也写得酣畅淋漓。“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自以为”三字讽刺始皇的妄想,因为“愚民”、“弱民”和一味镇压的政策,在贾谊看来非失败不可。
“始皇既没,馀威震于殊俗”,这两句也是过渡性的,是为了反衬陈涉起义。写始皇的馀威,说明秦的灭亡不是没有武力权威的问题,而另有原因。接着用“然而”一转,写秦朝在陈涉起义军的打击下,迅速灭亡。这一段极写陈涉的出身微贱,才能平庸,毫无力量,“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阡陌”指田间道路,这里指田亩,陈涉曾为人佣耕(“阡陌”也有本子作“什伯”,和“行伍”义重,故不取)。写陈涉“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哪里能算一支武装力量?但他却顺应天下反秦的愿望:“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秦国便彻底覆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段和第二段是鲜明的对比,极写陈涉的平庸,说明秦之亡咎由自取。
最后一段为全文的高潮和结束。作者采用对比的形势来说明问题。秦始皇以为只要能使六国之民弱而秦强,就会传之万世。这里说明天下确实是大弱了,而不止是小弱,而秦国的山河“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还和原先一样。这一句和篇首遥相呼应。这是一个对比。再拿陈涉和第二段所写的内容做对比,地位、武器、士众、军事谋略,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相比。作者一律用“非……于”的句式,表示退一万步陈涉也不能比当时诸侯强。接着用“然而”一转,“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是为什么?“何也”,《新书》没有“何”字,不如有“何”字一问再煞住,更有气势,更启人思考。“试使”一句把陈涉与六国作一判断,“不可同年而语”,说秦之亡不是亡于对手的强大。“然秦以区区之地”起,把秦的兴亡史用极简练的笔墨作一总结。所谓“百有馀年”,指第一、二段写的始皇以前秦的兴盛。“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写气势到了顶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几句话急转直下,笔力千钧,写其灭亡之迅速。“何也”再一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答,点明中心思想。“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这篇文章不过一千多字,却总结了秦王朝的兴亡史及其历史教训。他采取大肆渲染的方法,能加深印象。对于秦的兴盛,他重点写孝公和始皇,而用六国做对衬;对秦的灭亡,他重点写陈涉的平庸以六国做对照,而得到秦亡于“仁义不施”这个论断。这在战国之后,竞尚武力,而贾谊能看出这一点,说明他思想中的进步性,是超出当时一般人的。贾谊是辞赋家,这篇文章大量的排比,笔酣墨饱,实际使用的是辞赋的手法。特别是第二段从四公子和那些所谓天下之士,如果认真查考一下时代,有些人相去有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是历史学家,这样写是不足为训的;但辞赋家却容许以如此集中、夸张的方式来取得打动读者的效果。这是应该注意的。这篇文章的结构,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本篇题解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之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段话能够抓住本篇的纲领,很值得玩味。
〔注〕崤(xiáo淆)函:崤山与函谷关。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函谷关为秦之东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雍州: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八荒:八方荒远之地。爱:吝惜。施(yì易):延续。六合:上下四方。华:华山。谁何:稽察诘问。赢粮:担负着粮食。非小弱:犹言“大弱”。《战国策·西周策》:“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可证大小可作“弱”之状语。参见《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期周本淳《“天下非小弱”解》。(11)耰(yōu优):古农具,木制用于碎土平田。矜:长矛柄。(12)铦(xiān先):锋利。铩(shā沙):一种矛类长兵器。(13)絜(xié鞋):用绳围量。(14)七庙:古宗法制定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礼记·王制》:“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上一篇:李斯《谏逐客书》全文赏析与注解
下一篇:韩愈《进学解》全文赏析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