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师说》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11)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13)庸(14)知(15)其(16)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17)无(18)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9),师之所存也。
嗟乎(20)!师道(21)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22)出(23)人也远(24)矣,犹且(25)从师而问焉(26);今之众人,其下(2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28)学于(29)师。是故(30)圣益圣(31),愚益愚(3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3)皆出于此乎!爱其(34)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5)也,则(36)耻师焉,惑(37)矣!彼(38)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39)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0),或师焉,或(41)不(42)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43)乐师(44)百工(45)之人,不耻相师(46);士大夫(47)之族(48),曰(49)师曰弟子云者(50),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51)也。位卑则足羞,官盛(52)则近谀(53)。”呜呼(5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55)不齿(56)。今其智乃(57)反不能及,其(58)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59)。孔子师郯子(60)、苌弘(61)、师襄(62)、老聃(63)。郯子之徒(64),其贤(65)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6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67)有专攻(68),如是(69)而已。
李氏子蟠(70),年十七,好古文,六艺(71)经(72)传(73),皆通(74)习之,不拘于时(75),学于余。余嘉(76)其能行古道(77),作《师说》以贻(78)之。
【注释】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学说。
受:通“授”,传授,讲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者,……也”:表示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季氏》:“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而,承接连词,就。
孰:疑问代词,相当于“谁”。
而:转折连词,却。
乎:相当于“于”。
(11)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12)师之: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之为师,即把他当作老师。
(13)夫:发语词。
(14)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15)知:管,过问。
(16)其:他,代指老师。
(17)是故:所以,因此。
(18)无:无论,不分。
(19)所存:名词性短语,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20)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21)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传统,风尚。
(22)其:指古之圣人。
(23)出:超出。
(24)远:差距很大。
(25)犹且:尚且,还。
(26)焉:相当于“之”,指代“道”。
(27)下:低于。
(28)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29)于:介词,向。
(30)是故:因此。
(31)圣:两个“圣”,前者指“圣人”,名词;后者为“圣明”,形容词。
(32)愚:前者是“蠢人”,后者指“愚昧”。
(33)其:表估量、推测语气副词,大概,可能。
(34)其:指代“众人”,他们。
(35)身:自己。
(36)则:有转折之意,却。
(37)惑:糊涂。
(38)彼:那些。
(39)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4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之”为前置标志。
(41)“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42)不:通“否”。
(43)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44)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
(4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46)相师:互相学习,互相拜师。
(47)士大夫:主要指官僚阶层,亦指某些读书人。
(48)之族:之类,这一类。族,类。
(49)曰:称呼。
(50)云者:有“如此如此”之意。
(51)相若、相似: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52)盛:高。
(53)谀(yú):奉承,谄媚。
(54)呜呼:叹词,唉,啊。
(55)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5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申为并列、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57)乃:竟然。
(58)其:这,代词。
(59)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60)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61)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6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6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64)之徒:这些人。
(65)贤:指个人的品德才能。
(66)“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泛指多数。
(67)术业:技能,学业。
(68)专攻:专门研究。
(69)是:指示代词,此。
(70)李氏子蟠:李蟠(pán),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韩愈的弟子。
(71)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72)经:“六经”本文。
(73)传(zhuàn):注解经典的著作。
(74)通:普遍。
(75)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76)嘉:赞许。
(77)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78)贻(yí):赠送。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如果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是大还是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分逗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可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上一篇:《宋·李清照·声声慢》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下一篇:《宋·王安石·孤桐》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