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①》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清·郑燮
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11)。虽生知安行(12)之圣,不废困勉下学(13)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14)读《阿房宫赋》至四鼓(15),老吏史苦之,坡洒然(16)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17)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18),迄(19)无佳文。
且过辄(20)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21)。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22)、鸿门之宴(23)、垓下之会(24)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25)的钝汉(2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27)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28)贮其中,其龌龊(29)亦耐不得(30)!
【注释】选自《板桥家书》。郑燮(xiè)(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竹,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潍(wéi)县,今山东潍坊,郑燮曾在潍县当过县令。
〔能〕才能。
〔不济事〕不能成事,不中用。
〔了了(liǎoliǎo)〕明白,清楚。
〔方寸〕心绪,心思。
〔与(yù)〕相关。
〔韦编三绝〕相传孔子为读《易》,多次翻断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多次。绝,断。
〔微言精义〕精深的语言,深奥的道理。
〔出〕明白。
〔往〕往前,文中指研究得深。
(11)〔穷〕尽头。
(12)〔生知安行〕生知,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安行,遵从本人的意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13)〔困勉下学〕勤奋刻苦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14)〔翰林〕指翰林院,古代官府机构的名称,在宋代翰林院任职的官员的职责是为皇帝拟写诏令制度。
(15)〔四鼓〕古人将夜晚分五个阶段,用敲鼓打更来报时,敲一声鼓为一更,敲两声鼓为二更,依次类推。四鼓,即敲四声鼓,为四更,指凌晨1点至3点。
(16)〔洒然〕畅快的样子。
(17)〔了(liǎo)〕结束。
(18)〔书不再读〕读过的书不看第二遍。
(19)〔迄(qì)〕最终。
(20)〔辄(zhé)〕就,立刻。
(21)〔陋〕陋习,缺点。
(22)〔巨鹿之战〕指秦朝末年,项羽率兵在巨鹿地区打败秦朝军队的战役。巨鹿,今河北平乡。
(23)〔鸿门之宴〕指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其间项羽属下一直想在宴会上刺杀刘邦,但都被项羽阻止,最终刺杀刘邦计划没有成功。鸿门,今陕西西安东北。
(24)〔垓(gāi)下之会〕指楚汉相争时,项羽在垓下地区被刘邦围困,最终被击溃的一场战役。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
(25)〔分晓〕辨别,清楚。
(26)〔钝汉〕愚蠢的人。
(27)〔寓目〕过目,观看。
(28)〔悉〕全,都。
(29)〔龌龊(wòchuò)〕不干净,这里指品味低俗。
(30)〔耐不得〕不能忍受。
【译文】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记住当成一种才能,这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明白了,内心匆匆而过,能保留下来的不多,来来往往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和我有什么相关呢?从古至今看一眼就能记住的,有谁赶得上孔子的呢?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看,连穿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不知都翻阅过了多少遍,《周易》中微妙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让孔子越探究越明白,越研究越深入,越深入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孔子虽然是不用学习就能明白道理、能够遵从自己的意愿、从容实行的圣人,但是他仍然不停止下苦功夫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但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却读到了凌晨两三点,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员以为他很苦,东坡却畅快不知疲倦。怎么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等人,读过的书一生都不看第二遍,因此最终也没能写出好文章。
况且看过就能记诵的,还有什么都记诵的缺点,例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又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让人欣喜悲泣的就这几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每一篇都读,每一字都记,那不是一个不懂得读书方法的蠢人吗?还有一些小说家的文章,各种低俗的戏曲戏剧和打油诗,如果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贮藏在里面,他的低俗品味也让人不能忍受。
上一篇:《韩非子·五蠹(节选)》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
下一篇:《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原文注解与大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