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课文导读
陶渊明 (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 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 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 “大济苍生” 的壮志, 但社会动乱不安, 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由于厌恶官场的丑恶, 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 从此过着 “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 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 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 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 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 (421), 此时陶渊明约56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 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 而以 《桃花源诗并记》 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 歌咏了 “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记” 相当于诗的序, 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 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 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 有人物、 有对话的 《桃花源记》。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花源、 小住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 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可以按渔人行踪分三层。
第一层 (“晋太元中……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一层 (“晋太元中……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层 (“林尽水源……处处志之”),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层 (“及郡下……后遂无问津者”),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 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课文注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2)业。缘(3)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4)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5),落英缤纷(6),渔人甚异(7)之。复(8)前行,欲穷(9)其林。
林尽(10)水源(11),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12)船,从口入。初极狭,才(13)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14)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6)。阡陌(17)交通(18),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19)如外人。黄发垂髫(20),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21)大惊,问所从来。具(22)答之。便要(23)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4)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25)邑人(26)来此绝境(27),不复出焉(28),遂与外人间隔(29)。问今是何世,乃(30)不知有汉,无论(31)魏晋。此人一一(32)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33)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34)云:“不足(35)为外人道也。”
既(36)出,得其船,便扶(37)向(38)路,处处志(39)之。及(40)郡下,诣(41)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42),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43),欣然规(44)往。未果,寻(45)病终。后遂无问津(46)者。
(1) 〔太元〕 东晋孝武帝 (司马曜) 年号 (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 〔为〕 作为。 (3) 〔缘〕 沿着。 (4) 〔逢〕 遇到。 (5) 〔鲜美〕 鲜艳美丽。 (6) 〔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7) 〔异〕 以之为异, 对……感到奇怪。 (8) 〔复〕 又, 再。 (9) 〔穷〕 (走) 尽, 形容词作动词。 (10) 〔尽〕 尽头。 (11) 〔水源〕 溪水源头。 (12) 〔舍 (shě)〕 舍弃。 (13) 〔才〕 副词, 仅仅。 (14) 〔豁然〕 开阔敞亮的样子。 (15) 〔俨然〕 整齐的样子; 然, 形容词词尾。 (16) 〔属〕 类。 (17) 〔阡陌〕 田间小路。 南北方向叫 “阡”,东西方向叫 “陌”。 (18) 〔交通〕 交错相通。 (19) 〔悉〕 都。 (20)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21) 〔乃〕 于是。(22) 〔具〕 详细。 (23) 〔要 (yāo)〕 通 “邀”, 邀请。 (24) 〔咸〕 都。 (25) 〔妻子〕 妻子和子女。 (26) 〔邑人〕乡邻。 (27)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28) 〔焉〕 句尾语气词。 (29) 〔间隔〕 断绝往来。 (30) 〔乃〕 竟然。(31) 〔无论〕 不要说, 更不必说。 (32) 〔一一〕 一件一件地。(33) 〔延〕 邀请。 (34) 〔语〕 告诉。 (35) 〔足〕 值得。 (36) 〔既〕 已经。 (37) 〔扶〕 沿着。 (38) 〔向〕原来的, 旧的。 (39) 〔志〕 做记号。 (40) 〔及〕 到。 (41) 〔诣〕 拜见。 (42) 〔所志〕 做的标记。 (43) 〔之〕代词, 这件事。 (44) 〔规〕 计划。 (45) 〔寻〕 不久。 (46) 〔问津〕 问路, 这里是访求、 探求之意。
问题与探究
1. 联系作者生平, 谈谈作者当时为何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
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今天我们应当怎么评价?
文章链接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2)人语天姥,云霓明灭(3)或(4)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5)五岳(6)掩(7)赤城(8)。天台(9)四万八千丈(10),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11)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2)。谢公(13)宿处今尚在,渌水(14)荡漾清猿(15)啼。脚著谢公屐(16),身登青云梯(17)。半壁(18)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9)。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0)。熊咆龙吟殷岩泉(21),慄深林兮惊层巅(2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23)兮生烟。列缺霹雳(24),丘峦崩摧。洞天(25)石扇,訇然(26)中开。青冥(27)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28)。霓(29)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30)回车(31),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32)以魄动,怳(33)惊起而长嗟。惟觉时(34)之枕席,失向来(35)之烟霞(3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37)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38)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 〔海客谈瀛洲 , 烟涛微茫信难求 〕 海客 , 指航海者 ; 瀛 (yíng) 洲 , 传说中的仙山 ; 信 , 确实; 求, 寻找。 (2) 〔越〕 越国, 今浙江一带。 (3) 〔明灭〕 时隐时现。 (4) 〔或〕 有时。(5) 〔拔〕 超出。 (6) 〔五岳〕 我国著名的五座大山 , 即东岳泰山 、 南岳衡山 、 西岳华山 、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7) 〔掩〕 盖过。 (8) 〔赤城〕 山名, 今在浙江天台山北。 (9) 〔天台〕 今天台山。(10) 〔四万八千丈〕 形容山势极高。 (11) 〔镜湖〕 即鉴湖, 今浙江绍兴市南。 (12) 〔剡 (shàn)溪〕今浙江嵊县。 (13) 〔谢公〕 谢灵运。 (14) 〔渌(lù)水〕 清水。 (15) 〔清猿〕 啼声清脆的猿。 (16) 〔谢公屐〕 谢灵运登山时穿的木屐。 (17) 〔青云梯〕 高入云霄峻岭的山路。 (18) 〔壁〕 石壁。 (19) 〔天鸡〕 神话中的鸡。 (20) 〔暝〕 天黑。 (21) 〔殷(yǐn)岩泉〕 像雷一样在岩泉间震响。 殷, 象声词, 这里用作动词。 (22) 〔层颠〕 群峰。 巅, 山顶。 (23) 〔澹澹〕 水波摇动的样子。 (24) 〔列缺霹雳〕 电光、 雷声。 (25) 〔洞天〕 道家对神仙所居住的山中洞府的称呼。 (26) 〔訇 (hōng)然〕 象声词。(27) 〔青冥〕 天空。 (28) 〔金银台〕 传说中神仙的宫阙台观。 (29) 〔霓〕 虹。 (30) 〔鸾〕 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31) 〔回车〕 驾车。 (32) 〔魂悸〕 惊心动魄。 (33) 〔怳〕 恍然, 突然惊醒的样子。(34) 〔惟觉时〕 惟, 只有。 觉时, 睡醒时。 (35) 〔向来〕 原来, 不久时。 (36) 〔烟霞〕 烟雾和云霞,代指山水。 (37) 〔白鹿〕 传说中的一种兽。 (38) 〔摧眉折腰〕 低眉弯腰, 表示低声下气。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 (大海) 烟波渺茫, (瀛洲) 实在难以找到。 越人说天姥山(一带),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看见它。 天姥山连着天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 ,遮掩赤城。 天台山 (虽然) 十分高, (但是) 对着这天姥山, (天台山) 也要拜倒在它的东南。 我将依据越人对天姥的谈论而梦游天姥, 在月光下飞渡镜湖。 月光照在我身上使我的影子落在镜湖上, (并) 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所住的房子现在还在, 清水荡漾清猿发出 (清脆的) 叫声。 (我) 脚上穿着谢灵运的木屐, 登上高出云霄的峻岭。 (上到) 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听到半空中天鸡的叫声。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 道路曲折, 没有一定的方向, 迷恋着花, 依倚着石, 不觉天色已晚了。熊在怒吼, 龙在长鸣, 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使森林战栗, 使群峰震惊, 云黑沉沉的要下雨, 水波摇动升起水雾。 闪电雷声使山峦崩倒。 仙府的石门, 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空浩浩荡荡看不见底, 日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宫阙。 (将) 虹作为衣服, 将风作为马, 神灵纷纷下凡来 (到这里)。 老虎弹奏着瑟, 鸾鸟拉着车, (所到的) 神仙站得密密麻麻。 忽然因惊恐而心跳, 猛然惊起而长叹。 醒来时只有 (身边的) 枕席, 刚才(梦中) 所见的山水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像这样, 从古到今的事像东流的水一样 (一去不复返)。 (我) 告别天姥山, 什么时候回来呢? 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拜访名山。 怎么能低下头、 弯下腰侍奉权贵, 使我不欢喜高兴呢!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 舍 _______( );_______ ( )
2. 着 _______( ); _______( )
3. 间 _______( ); _______( )
4. 率 _______( ); _______( )
5. 语_______ ( ); _______( )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屋舍俨然 ( )
2. 欲穷其林 ( )
3. 芳草鲜美 ( )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5.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6.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7. 外处志之 ( )
三、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 幸福生活的句子 (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四、 翻译下列语句。
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桃花源记》 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章完成下面练习。
1. 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代词。
( )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 ) 所从来。 ( ) 便要 ( )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 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诣太守, 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 “如此” 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从以上两篇文章中你能体味出陶渊明与李白在创作风格上有何不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论诗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下一篇:陋室铭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