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读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22岁中进士, 以文章知名。 政治上比较保守, 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 因而多次被贬。 文学上,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 诗、 词、 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 流畅婉转, 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三家并称。 词的风格雄浑自如, 题材广泛, 境界阔大, 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 成为豪放派的先驱。 另外, 他还工书善画, 在书法上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并称 “宋四家”。 又善绘画, 喜画竹和枯木怪石。 著作汇为 《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 等。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 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 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 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此时, 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这一时期的作品, 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张怀民, 字梦得, 清河 (今河北清河) 人。 元丰六年 (1083) 被贬谪到黄州, 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他心地坦然, 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 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劣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文章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的景色, 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 胸无尘俗的襟怀, 又饱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到生命自由与光明的哲理, 坦率地表露其落拓不羁、 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
文章共分三层:
第一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 写寺庭赏月。 交代了赏月的时间、 原因。 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 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时值冬初, 寒意森森, 正 “解衣欲睡” 之时, 月色悄然 “入户”, 于是作者 “欣然起行”。 “欣然” 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由 “行” 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 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贬居的寂寞中, 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这就有了下文的“寻张怀民”, 下笔十分轻淡, 实则意味深长。 “相与步于中庭”, 月光下的漫步, 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第二层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写景。 描绘出一副月光如水、 树影婆娑、 二人寺中漫步的画面。
“积水空明” 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 荇交横” 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三层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抒发作者面对如水的月光、 摇曳的影子的感触。 “闲人” 二字是点睛之笔。
最后三句, 寥寥数语, 意味隽永。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语言凝练, 含蓄深沉, 精美传神。
课文注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2),欣然(3)起行。念(4)无与为乐者,遂(5)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6)步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8),水中藻、荇交横(9),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10)少闲人(11)如吾两人耳。
(1)〔元丰〕宋神宗年号。 (2)〔入户〕照进门里。 户, 门。 (3)〔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 ……的样子。 (4)〔念〕考虑,心里想到。 (5)〔遂〕于是, 就。 (6)〔相与〕共同, 一起。 (7)〔中庭〕院里。 (8)〔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水中藻、 荇交横〕藻、 荇, 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 交织纵横。 (10)〔但〕只, 只是。 (11)〔闲人〕清闲的人。
问题与探究
1. 闲人, 清闲之人。 文中作者以 “闲人” 自比, 对此该怎样理解?
2. “人生难得一知己”, 苏轼和张怀民是知己吗?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 “知己”?
文章链接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2),纵步(3)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4)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5),意谓是(6)如何得到(7)?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8),当甚么时(9)也不妨熟歇(10)。
注释:
(1) 这篇小品文写的是苏轼到惠州后不久, 就被迫从合江楼迁出, 寓居于嘉佑寺时的一次小小游历。 游玩的过程全无交代, 只是一点心理感受: 因为预先确定了游玩的目标, 所以为到达不了那里而不胜自苦; 一旦放弃目标, 就如鱼脱钩, 轻松自在。 告诉人们一个人生哲理: 生活中要善于摆脱自我限制, 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2) 〔嘉佑寺〕 旧址在今广东惠阳东江南岸, 白鹤峰南侧, 其近处有松风亭。 (3) 〔纵步〕 放步。 (4) 〔就〕 依, 从。 (5) 〔望亭宇尚在木末〕 眺望松风亭犹在高高的树梢上。 (6) 〔是〕 这, 指松风亭。 (7) 〔如何得到〕 如何才能到达。 (8) 〔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前进会被敌人杀死, 后退会被军法处死。 (9) 〔甚么时〕 这时。 (10) 〔熟歇〕 好好歇息一番。
译文:
我曾经居住在惠州的嘉佑寺, (有一次) 放步松风亭下。 脚已经走得很疲倦了,就想靠着亭子停下来休息一下。 远望松风亭还在高高的树梢上, 心想这松风亭如何才能到达? 过了很久, 突然 (醒悟过来) 说: “这个地方有什么休息不得呢!” 由此就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一样。 如果人能悟到这一点, 即使是在短兵相接的阵地上, 军鼓声响亮得如雷霆一般, 前进会被敌人杀死, 后退会被军法处死, 此时也不妨先好好地歇息一番再说。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为下列字注音。
欣( ) 遂( ) 寝( ) 荇( )
二、 根据课文填空。
1. 《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 《___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___, 字子瞻,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___________ 家 , 与其父___________ 其弟 ___________合称为 “ ” ,都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之中。
2. 《记承天寺夜游》 中叙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院中夜晚美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___________ , 其作用是:___________ 。
3. 何夜无月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三、 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
1. 月色入户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 翻译下列句子。
1. 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区别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我想请他一起去,但他拒绝了:
5.闲人免进:
6. 他急得抓头挠耳:
六、 以下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无论是叙事, 还是写景, 都紧紧抓住特点来写, 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B. 课文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鲜明地点染出一种月夜闲游的情调和作者在特殊的处境中亦喜亦悲的心情。
C. 课文语言凝练, 含蓄深沉, 精美传神。
D. 课文篇末议论告诉我们, 不要总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 而要得过且过, 让人生过得潇洒一些。
上一篇:答谢中书书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下一篇:观潮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