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马说(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因此,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
二、作家作品
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三、词语解释
(一)重点词解释
[1]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辱:埋没。
[3]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之,助词。
[6]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
[7]食马者: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不知其能千里: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马也: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
[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道:正确方法。
[1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理解。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而临之: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真无马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真不知马也: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问题设计
1.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论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第三段中的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并扬言“天下无马”,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结论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答:赤兔马的主人是关羽,的卢马的主人是刘备。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我要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或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举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6.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8.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0.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主旨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上一篇:《饮酒(其五)(陶渊明·晋)》中考必背古诗文集锦
下一篇:《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中考必背古诗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