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汜:同“泛”,《广雅·释言》:“汜,普也”,指“道”像“水”四外漫流、泛滥。 左右:高亨《老子注译》说:“举左右以包六合”;徐梵澄《老子臆解》说:“左右者,佐佑也。亦屡屡言道之大,汎汎然偏无不入,可以佐佑人主也。” 辞:《说文》:“辞,籀文作”,有管理、干涉的意思。 功成而不有:据《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功成而不有”改定;王弼本原作“功成不名有”,故易顺鼎《读老札记》说:“《辨命论》注引作‘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按下又连引王注,则所引为王本无疑矣。今王本‘功成不名有’当作‘功成不有’。‘名’字衍。” 衣:“犹包也。衣包裹人身,引申有包意。衣养即包育。衣养,古本或作衣被,衣被犹覆盖,也通。”(高亨《老子注译》) 常无欲:奚侗《老子集解》说:“各本‘可名于小’句上,误赘‘常无欲’三字,谊不可通,兹从顾欢本删。” 可名于小:王弼注说:“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万物各得其所,若道无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归:依靠,归附。
〔鉴赏〕 本章老子进一步歌颂“道”的作用。“道”是广泛流行、无所不在,有了“道”才有万物。它侍候了万物,可以说它是渺小的;万物又归附它,可以说它是伟大的。“道”是无为的,从不以伟大自居,所以能完成其大。
具体而言,无形无声的“道”弥漫上下左右四方,这就是《老子》本章说的:“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然后老子谈“道”的作用:“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对此,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引述为:“这里,籍‘道’来阐扬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这种“不为主”的精神,美国人A。J。巴姆教授在《论老子之“道”》一文中解释为:“‘道’产生万物,‘道’的本性是去指导它们,虽然事物有不同的种类,但每一事物都有它完满自足的内在本性去指导事物。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背离‘道’和体现在它们自己生存中的自然本性。如此说来,不是‘道’要求这样做,而是事物自然如此,它从来就是这样。‘道’产生和养育了万物,但它却从不干涉万物,即使为万物提供了一切,也不愿意处于独一无二的支配地位。由于‘道’从不要求对它的贡献予以回报,所以看来好像价值不大。但是所有的万物都归附于它,甚至万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归返于它们的发源地。”(载《天府新论》1995年第四期)
也正因为“道”具有“不为主”的精神,所以它又与上帝的作风不相同,这照陈鼓应先生说来:“耶和华创造万物之后,长而宰之,视若囊中之物”(《老子注译及评介》)。也照A。J。巴姆说来:“‘上帝’爱护并关心它的创造物,‘道’容纳并养育万物,然而这样做却无求于万物,不需要它的创造物去做不愿做的事,不论做什么,‘道’都不去干涉,也不去阻止”,“道的无人格的特性与‘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观念形成对照”(《论老子之“道”》)。
由“道”推衍到社会,老子的这种“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精神就变成一种社会“谦道”,与《周易》“天道亏盈而益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相呼应,这照徐梵澄《老子臆解》说:“有功而不自以为功,有名而不自居其名,史实多有,而亦今时习见者也。盖成就大事,必多人,事愈大必人愈多。封建之制,一人为君主而万事取决焉,所谓‘万物归焉’者。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以自处者小,所谓‘恒无欲也’,亦自超然于得失之外,所谓‘无为’也。如是则归之者必众,归之者愈众,则其成就也愈大。在今世,理有同然。事大人多,必有一人为之主,或创其始,或制其中,或总其成,或善其后。而此一人者,必其德量、识度、才智、学术等皆过越众人,众人乐归之,乃以成其大事。要之必由大众成之也,则功亦当归于大众。事功与人力对言,此一人亦大众之一也,其力亦群力之一分而已。”这大概就是老子之“道”的社会功用。
上一篇:《三十六章·老子》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三十章·老子》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