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邦:帛书乙本作“国”,帛书甲本作“邦”。下文“邦”字均依甲本改正。者:高亨说:“者,读为著。《史记·货殖列传》:‘废著鬻财。’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著,犹居也。’著与今之‘住’字是一声之转。”(《老子注译》)下流:地位。 牝:雌、母。 交:会集。 静:帛书甲本作“靓”,帛书乙本作“静”。 取大邦:王弼注:“大国纳之也”,意指小国谦下待大国,则可取得大国的容纳。 以取:取别国。而取:取于别国。 畜:畜养。这里的“畜”字含有占有的意思。兼畜人:是说兼聚(并)小国。
〔鉴赏〕 本章讲的是老子关于处理大国与小国关系的主张。老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小国对大国都要采用谦下的方针策略,这样就能实现各自的目的;大国采用这种谦下方针策略则无须战争就能兼聚小国,小国采用这种谦下方针策略则能免受侵略而取得大国的容纳。
春秋时期列强争霸,争霸之国先后有齐、晋、宋、楚、秦,而当这些大国一旦争得盟主(霸主)地位,其与盟主结盟的小国就只能唯盟主之命是从,成为大国的附庸。然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小国又能根据列强势力的消长及斗争形势可随时脱离原来的联盟,而投入另一盟主的怀抱,于是小国又可能成为左右谁为盟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样一来,一方面小国根据时势奉一强国为盟主以求保护,另一方面,争霸强国就必须争取小国入盟,以巩固盟主霸主的地位。所以老子归纳说:“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然而,鉴于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情况,老子要从根本上息纷争、止战祸,于是以牝牡动静高下来喻说大国小国之关系:
在这里,老子出于一贯的立场,在牝牡对比中取“牝”,在动静对比中取“静”,在高下对比中取“下”,认为各国只有采取“谦下”态度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那就是,不在人下的大国如能下,就会像江河善下而为众水交会一样使小国归附;本居人下的小国如能下,就会像牝不先动以求牡一样以居下之静使居上强国来动求。总之,“谦下”、“牝静”是总原则,这样大国不恃其尊则小国乐于归附,小国能安其卑则大国乐于容纳,于是天下就能和平相处,战祸纷争也就能止息。
这就是老子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强者须能弱,有者须能无,大者宜为下,高者宜为低……
上一篇:《八章·老子》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六十七章·老子》原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