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1]。
名可名,
非常名[2]。
无,
名天地之始[3]。
有,
名万物之母[4]。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5]。
常有,
欲以观其徼[6]。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7],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8]。
【注释】
[1]道可道,非常道:此句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其中三个“道”字引起后人莫大困惑,千古以来,聚讼不绝。第一个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哲学范畴;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为用言语来说明“道”。
[2]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所谓“名”是人类根据不同事物之各自不同的表面特征而对该事物作出的指认。“名”代表了老子对事物表层、特征、象征的认识。
[3]天地之始:用“无”表述,即为混沌未开。
[4]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有”来表述。
[5]妙:深邃奥妙。
[6]徼(jiào):原意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
[7]玄:深奥而不可理解的、不可测知的。
[8]众妙之门:指精深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由此而出的总门。
【译文】
能用言辞表述的大道,
就不是永恒的大道。
能够叫得出来的相名,
就不是永恒的相名。
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子,
是天地万物的元始;
万物本源的命名,
是孕育万物之源。
所以常常从毫无目的、尚未成形的状态,
来考察“道”无名无形的玄妙;
常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
来考察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
妙和徼这两个概念,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
共同称为大道变化。
变化来变化去,
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解析】
开篇点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背道而驰。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我们理解为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两个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所谓“恒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与此相对应,“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大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大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大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音“交”,取交际、交媾意。交媾生万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不论是“妙”还是“徼”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徼”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同称为“玄”。“玄”意为转变。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这里的“妙”和“观其妙”的“妙”本质意义不同,“观其妙”的“妙”表现的是万物中的生机,而“众妙”的“妙”表现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机。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无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为人之道
木匠轮扁以做车轮喻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国内实行改革,发愤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尔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一天,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一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哪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既是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因为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君还从来没有人敢在自己面前这般无礼,更何况他现在是称雄一方的霸主,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龙颜大怒,任谁都会胆战心惊。可是轮扁却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上一篇:道德经全集《下篇德经》释义
下一篇:道德经全集《第七十一章·以其病病》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