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敬爱那些仁义不献媚的人
原典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释
如果一个人是仁义之人,那么很多人都会敬畏他。他会直言不讳,不会向什么人献媚。
解读
做一个不谄媚的人
仁者,爱人也。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仁者,那就要有爱心,这样他才会去关心他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仁者就要学会大公无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
一个仁者的言行举止,都是别人的楷模。这个时候,他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些礼仪道德与规范也是仁者所必备的东西。只有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做到礼仪俱备,这才能称得上仁义之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很多的诱惑,作为一个仁者,要做到看透一切,这样才能不被诱惑所吸引。一个人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如果一个人经不住诱惑,就有可能因为一件事情让自己身败名裂。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仁者,就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叫子罕的官员,他有着高尚的品德,为政也很清廉,不接受别人的礼物,因此,他在百姓之中很有威望,百姓都很敬重他。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块宝玉,兴高采烈地找到子罕说:“小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带着这块宝玉献给大人,请大人收下。”子罕接过宝玉之后,看了一看说:“你快拿走吧,我不能收。”献宝的人以为子罕不懂玉石,子罕这个时候笑着说:“我以不贪作为宝贝,你以玉石作为宝贝,如果我收下了你给我的宝贝,那我们两个人不是都失去了宝贝吗?”献宝的人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
子罕以不贪作为自己的宝贝,他的品格是高尚的,这也可以看出子罕是一个仁义的人,所以他会受到很多人的敬畏。
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高尚的品德大家都会敬畏他。如果一个人只是自己夸自己有仁德,大家都不会敬畏他。这就好像明朝的海瑞,他从来不说“我是个清官,你们要尊重我啊”之类的话,但是人们却已经把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心里了。
海瑞是明朝的一个清官。他以铁面无私被人所知,人们都叫他“海青天”。明朝晚期,宦官当权,那时候的社会也很混乱,但是只要有海瑞的地方,人们都张灯结彩地欢迎他,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海瑞一来,那些贪官污吏就自己卷铺盖走了。海瑞心里装着百姓,感动了很多的百姓。
嘉靖在位时期,对奸相严嵩很信任,他已经二十多年都没有上过朝了,一心只想着修仙求道,对国家大事没有丝毫的用心,最后导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海瑞看到国家这种情况很着急,于是他就给自己准备好了一副棺材,准备冒死直谏,皇帝看过海瑞的上书之后就很生气,他说:“快去把海瑞抓起来,别让他跑了!”这个时候有一位官员说:“他是准备好棺材上书的,肯定不会跑的。”海瑞就被判了死刑。后来皇帝死了,海瑞这才保住了性命。
海瑞去世的时候,南京万人空巷,老百姓都自己披上了孝衣,送海瑞的棺木离去。在海瑞的墓上,也有一张海瑞家门的画面,门前挂着两行字就是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也就是说,在朝廷当官的时候,海瑞心里想的都是怎样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果海瑞到偏僻的地方去工作,他想的是怎么做才能让国家有好处。范仲淹的一片真心感动了几百年后的明朝海瑞,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真正的仁义之士是让人感动的,这就像海瑞一样,他是一个仁者,大家都很尊敬他,他对皇帝直言不讳,没有任何的谄媚,他把圣贤的教诲都实践了出来,这绝对是让人感动的,他的行为也唤醒了很多人的好善好德之心。
《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这也就是说,君子出口的时候说话和脸色都是冷的,对谁都不会“讳言媚色”,但是当你靠近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对人的“心”并不是很冷。
那些能做到“言不讳,色不媚”的人,都是让人敬畏的有才能的真正的仁者,而那些假仁者、伪君子、伪善人都做不到“言不讳,色不媚”。
一个真正的仁者,他的精神和生命也是无限延续的。如果现代社会的孩子都接受圣贤的教诲,之后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那社会上的错误观念就会被扭转过来,这个社会也会变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真正的聪明人,也是那些仁者,仁者一般都认为自己需要学习,他们为人处世也大都以谦虚好学为荣。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无知和学不如人忏悔,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向别人请教,丰富和完善自己是他们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这些仁者,把谦虚好学作为自己重要的品质,时刻不忘提高自己,这样你才会不断地进步。
弟子规精华
人们都喜欢跟那些仁义不谄媚的人在一起,相反地,人们对那些谄媚的人避之不及。知识是无穷的,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无穷的,没有人能用一种力量永远地战胜未来。因此,人们都喜欢跟仁者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会让自己学到更多。
上一篇:亲近不义小人,会带来祸患
下一篇:人们敬重一个人,是因为他的高尚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