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包容忍让,不生冲突
原典
言语忍,忿自泯。
译释
言语上包容忍让,愤怒自然消失。
解读
忍耐是解决冲突的良药
法昭禅师曾经写过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全诗如下: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兄弟就好比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很多枝干,他们各自发展,欣欣向荣。然而,兄弟相处时难免会因为一些琐事、一些言语上的冲突伤了感情。每当起争执时不妨想想,成年之后,兄弟之间一生才能相见几回呢?一生之中能成为兄弟又是多么荣幸,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手足情。当兄弟之间发生语言冲突时,只要一方能退让一步,就不会因一些细枝末节而起争端。忍一时风平浪静,当你能忍下来,等对方情绪缓和下来时,彼此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兄弟姐妹之间如果能做到时时包容忍让,彼此相处融洽,也是在为儿孙们做榜样。
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而且各自的妻室在争端中往往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多见贤思齐,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们提供方便。兄弟本是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轮的弟兄。如果父一辈能包容忍让,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而这要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兄弟相处过程中,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很可能会让他愈走愈误入歧途。作为兄弟,我们怎么可能忍心看到自己的手足继续做错事呢?所以我们还要懂得劝诫。在劝诫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言语上一定要多包容,这样才能让他听得进去,而不生怨愤。
古代的人劝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
明朝时有一位名叫陈世恩的读书人,他的弟弟是个无业游民,整天在社会上瞎混,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他的大哥看了之后很生气,每次看到弟弟回来时,就冲他破口大骂。但事实是,这样根本无济于事。一段时间后,他的弟弟仍旧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改变。
为什么没有改变呢?因为面子,他的大哥只是一味地骂他,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在面子上很放不开。成年人都是很要面子的,他的大哥由于没能顾及弟弟的面子,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说服效果是很差的。
所以陈世恩就跟他大哥说:“大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在门口站着等他弟弟回来。结果,等了很久,弟弟都没有出现,直到夜里一点,他弟弟才不慌不忙地走进门来。照理来说,等了这么久,弟弟才出现,哥哥的情绪一定快爆发了吧?然而,陈世恩没有半点怨气,当然,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已经将所有的怒火都压在心底了。
他克制住自己的怒火,马上跑过去嘘寒问暖:“弟弟,你穿这么少,是不是很冷啊?你出去了一天,现在肚子一定很饿了吧,我叫你嫂子给你煮一碗面吃。”说完,他就把他弟弟带进屋里来,还亲自把门锁好,然后陪弟弟聊聊天,说说近来有趣的事。
之后,他每天晚上都会站在门口等。而且,每次见到弟弟的时候,他都向他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关怀和爱护,让他感受到家人给他的温暖。
其实一个人在外待久了,就很容易生出恋家的情绪来,就像远方的游子总是渴望归家一样。在外面待久了,没有人关心和照顾,弟弟的心里并不快乐,他也会觉得内心很空虚,所以当他的哥哥处处给他以爱护和关心的时候,他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兄长的友爱,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家庭对他的爱。
其实,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只要你让他有台阶下,你能给他指明人生的方向,必要的时候拉他一把,他就愿意接受你的关照。正是陈世恩的这种方法让对方感动、接受,所以后来他弟弟再也没有出去游手好闲了。
面对大哥的斥责谩骂和二哥陈世恩的关心爱护,弟弟最终选择了听从二哥陈世恩的建议,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不得不说,包容忍让是一剂良药。一个人的修养,在他能否包容世间万物中得到了映射。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养自己,才能更好地处世。所以兄弟之间相处时,也要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忍让。当我们在劝诫身边人时,身旁的亲友不能感动,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德未修”,道德不够,所以“感未至”,没有办法让人感动。
儒家还有一句心法,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任何事做不好不要先检讨别人,要先检讨自己。只要你能够将这句心法时时放在心上,那你的修养就会慢慢提升。当我们有这个存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时时刻刻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更好。而当你时时处处都反省自己时,身旁的亲友跟你相处也会很感动,会被你的德行折服。
弟子规精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包容忍让的精神。学会包容忍让,既能使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家庭和睦,还能够让兄弟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
上一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下一篇:计划可以有宽限,但用功来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