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对,又称错综对,交互对、交股对、磋对、犄角对、错位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也就是指对联中对应成分的位置不对应,或对应成分的位置交错。例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第一对中,“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对应。第二对整联中,“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交错对。
使用交错对主要是为了适应平仄而颠倒词序。有时也是为了文理上的通顺等原因。例如: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这一联出句的主语“倚杖”与对句的主语“临风”,都是以动词修饰名词,对得还算工稳。但后面三字,出句是“柴门外”,对句是“听暮蝉”,如只看“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的安排来看是不能相对的。因为“柴门外”是以方位词“外”作“柴门”的修饰语而置于后面;“听暮蝉”却是以动词“听”来修饰宾语“暮蝉”。如要相对,必须把“柴门”放在“外”字后面,或是把“暮蝉”移在“听”字前面方能成对。但是不论移动上句的“柴门”还是下句的“暮蝉”,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把应对的词语错开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
交错对一般都是在词语对仗安排与格律发生矛盾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形式以做补救的。例如: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之一)
从这一联上下句词组的性质来看,上联的“众水”应与下联的“一门”相对,“涪万”应与“瞿塘”相对;但如果把“一门”与“瞿塘”的位置互易,变成“一门争瞿塘”,意义就含混不清了,所以只能照现在这样安排。当然,这两句诗是此诗的起首一联,并不要求使用对仗,这里只是把它作为例子,来说明交错对的使用情况。
上一篇:什么是“假借对”
下一篇:什么是“句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