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笔峰·袁枚
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
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
卓笔峰是浙江雁宕山中一座状如毛笔的山峰。乾隆四十七年(1782),六十七岁的袁枚,游浙江诸名胜,观卓笔峰而作二绝,本文所选为前一首。
袁枚曾说:“诗有正喻夹写,似是而非之语,最妙。”(《随园诗话》卷十二)因为这种写法是袁枚创作的一大追求,故其集中这类诗甚多。本诗是又一次表现了这种追求,诗的词句安排都能扣住卓笔峰的特征,而诗的立意,又不仅是描摹这座山峰,山峰在这里只是诗人兴会的触发机制。诗人实际上是在以山峰比喻自己的生平和创作。相对于家居不仕而言,入世做官可算是一种“尘俗”。袁枚三十八岁后就不再出仕,现在已经六十七岁,至今三十年优游林泉,也可谓是久离尘俗了。卓笔峰的特征是孤峰耸立,不与他峰相连,如何让卓笔峰喻人呢?诗人找到了“尘”字,因为它能担负起表达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双重使命。而当“尘”字沟通了这两种意义后,“卓立”在形容峰的同时自然也就形容人了。第二句的意思紧接第一句而来,并加强了描写中的主观因素。因为是“孤峰卓立”,故有“四面风云”,但谓风云有神,则是诗人的感觉和判断,因而这里的“风云”和“神”也就包含了诗人想说的另一种意思,袁枚《静里》诗云:“静里功夫得性灵,井无人吸夜泉生。蛛丝一缕分明在,不是闲身看不清。”“离尘”的生活使他获得了很多悠闲,悠闲又给他带来了许多忙碌中得不到的性灵和锤炼诗艺的机会,这应是他风云有神的一个方面吧。袁枚在诗创作、评论中又强调诗不分朝代,写诗应该无宗无不宗,学一切好诗而不为所囿,独抒性灵。在思想上他反因循而主独创,强调入须有识,“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寄奇方伯》)因为能冲破束缚,专求个性,而其才力又相副,于是其著书作文,常能驱遣万物于笔下,这大概也是他风云有神的又一个方面吧。
相对于前两句而言,诗的后两句的“喻”更加明显。前两句的字面尚是写峰,后两句,则在峰的名称上巧做文章。峰的实质在这里更是次要的了,这座孤峙卓立的卓笔峰,在此只成了一枝绝地通天的卓笔。通过这一移花接木的写法,诗的真正用意——提倡写诗要独抒性灵、标榜自己作诗不依傍任何人,也就很轻巧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上一篇:吴伟业《追悼》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黎简《昨梦李昌谷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