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厉鹗
众壑孤亭合,泉声出翠微。
静闻兼远梵,独立悟青晖。
木落残僧定,山寒归鸟稀。
迟迟松外月,为我照田衣。
祖籍为钱塘的厉鹗,生于斯,长于斯,对杭州的名胜古迹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诗集中,涉及到杭州景物的佳作极多,诸如西子湖、灵隐寺、韬光寺、龙门山、听法庵、涵青精舍等名胜,他都有诗作传世。这首《冷泉亭》便是他游览冷泉亭的纪游之作。冷泉亭在杭州飞来峰下,对面便是著名的灵隐寺。因为灵隐寺是四大佛教名刹之一,冷泉亭似乎也染上了浓重的佛教色彩,使这首吟咏冷泉亭的五律诗也充满着禅机。
首联写冷泉亭所处的地势和环境。在群山的环抱之中,冷泉亭孤独而立。亭临冷泉,但闻水声自青翠掩映的山谷中传出。据传在飞来峰的半山腰,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建有翠微亭。处在如此幽静清秀环境中的冷泉亭,让人感到安谧宁静,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志。
颔联写诗人在冷泉亭中的所闻与所思。四周是如此的寂静,远处灵隐寺的钟声及僧人诵经的声音都清晰可辨。诗人独自站立于亭中,沐浴在清晖之下,似有所感悟。佛寺肃穆的声响与温暖的清晖相交融,让人感到脱凡超俗。禅宗讲求“顿悟”、“不立文字”,诗人所领略到的那种禅机也只能用一个“悟”字来概括,而无法径直说出。
颈联写诗人在冷泉亭的所见与所感。深秋之际,万木摇落,衰老的僧人造诣高深,修习禅定,心凝不乱,周围的一切,无论是寒凉的山峰、稀少的旧鸟,都无法使他心动。暗中流露出诗人对禅僧生活的向往。自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将心学与禅宗相渗透,讲求内心的修养与人格的完善。禅宗的一套修行哲理与方式很合文人的口味,厉鹗也不例外的受到了禅宗的深刻影响。在《灵隐寺月夜》诗中他写道:“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在《晓登韬光绝顶》诗中他又说:“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都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希望摆脱世事的心愿。
尾联进一步抒发了披上袈裟、皈依佛门的愿望。明月透过松林,照在身披水田衣的诗人身上,这使诗人感到内心是那么平静、那么坦然。封建社会中的文人,总难摆脱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禅宗的人生志趣正好为失意文人铺平了一条求得内心平衡的道路。厉鹗曾于乾隆元年应举博学鸿词,但被报罢,心境自然有些怅然,在游览山水之时难免表现出失意的情绪。禅宗的哲理就成了他精神上的归宿。
这首诗反映出了厉鹗诗歌的风格特点,清幽淡雅,多表现闲逸情致,时杂孤寂之感。诗中写景、抒情融合无间,颇得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韵味。
上一篇:理安寺·何振岱
下一篇:览镜词·毛奇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