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赵翼
绝壁积铁黑,路作之字折。
下有百丈洪,怒喷雪花热。
本世纪初活跃于西方文坛的意象派曾经得灵于东方文学,提倡表现刹那间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语言简炼,不硬凑韵律。赵翼的这首诗,倒是部分符合意象派诗人的理论主张,也许西方诗人正是在类似于此的诗中受到启发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赵翼奉调至云南参加对缅甸的战争,看到了奇险壮观的澜沧江。按照赵翼的描写才能,他完全可以用赋的手法详写澜沧江的景观,但此诗却不,他只用二十个字以斑代豹式地写下他印象最深的东西。当然它与意象派诗还是不同,写实,仍是本诗的基太创作原则。
前两句写江边景象。澜沧江地处亚热带,地表现象丰富复杂,江边可写者很多,但诗人无意追随奔流的江水去写绵延一千六百多公里的澜沧江(江之国内长度如许),也无意去刻划江上的琐屑细小之物,他只竖向截取了一个画面,大笔淋漓、由上至下地描写了站在一个视点上看到的澜沧江。先是擦抹了一片铁一般的黑色,那是峭立的绝壁,是诗人抬眼而望时获得的第一印象。绝壁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要压到江里去。这正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心灵的澜沧江之岸。在获得了一大片黑这第一印象后,视线落到了具体的部位。因为江边是峭立的悬崖,从崖顶到水边不可能直接下来,必须左右来回走曲线,所以有“之字折”的路。这是色块中的线条,很合绘画美学,变向延展的线条打破了大片黑色的沉闷,使画面活跃起来。下两句,诗人的视线继续往下移,由江岸写到江水。“百丈”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竖向距离,这里形容江水,足见落差之大。正因为落差巨大,江水才会奔腾咆哮,“怒喷雪花”。诗以“雪花”形容江水奔涌时激溅起来的泡沫,以见水流之湍急。“雪花”之白与上文“积铁黑”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对比使澜沧江的奇险得到更充分的表现。最后的“热”字是诗中最精采之笔,这是一种合理的错觉。把水沫比作雪花,人对水的感觉由水温变雪温,由一般而至寒冷,下文突然反弹,说雪花是热的。正是“雪花”翻腾极为剧烈才给人“热”的感觉,一个“热”字也可谓“境界全出”了。
本诗不仅在写江岸景象时富于画意,在写水流时极尽形容之能事,在音律方面也很特别。全诗用仄韵,不同于一般的五绝。诗中用入声字特别多,二十字中一半是入声字,第一句全用入声,这种音律运用应该是诗人故意的。因为入声字声音短促,容易造成斩绝的效果,可以使读者在声音的诱导下更好地感受“绝壁”之绝,与诗所表现的浓缩在诗人脑海里“奇险”印象取得一致。
上一篇:览镜词·毛奇龄
下一篇:月夜闻纺织声(三首选一)·陈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