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梁佩兰
春风试上粤王台,锦绣山河四面开。
今古兴亡犹在眼,大江潮去复潮来。
关于本诗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它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歌曲。开始仅为一些小调,后来不断丰富、充实,才发展到今天这样曲调齐全、别具风格、被喻为“南国红豆”的地方戏曲,并认为这首诗是写来配当时粤曲小调的曲词。另一种则谓粤曲是歌咏粤地之曲,所写的内容为广东的风土人情。其三谓粤曲为模拟广东民歌之作。除第一种说法将之与曲艺中之粤曲乃至粤剧混淆外,其余诸说均大致可取,但又似乎说得仍不尽贴切。“粤”,今为广东的简称,但古时并不专指广东,也应包括广西在内。清代文学家李调元辑有《粤风》一书,便是广西各族民间情歌集。其中编有粤歌、瑶歌、俍歌、壮歌四卷。粤歌又分蛋歌、沐浴歌等。粤歌以七言四句为主,这显然与梁佩兰此作是一致的。故粤曲应指岭南两广地区的民歌及模拟民歌之作,梁佩兰之作当属后者。
诗写登粤王台眺望南国壮丽的山河,并由此触发的感想。粤王台,一作“越王台”,为南越王赵佗所建。据《水经注·番禺》载:赵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粤王台故址在今广州城北越秀山。
“春风试上粤王台”句,首先道出登眺的时间及地点。春风,点出节令。一“试”字,道出了诗人若有所思的心理。他之登临显然是有些犹豫的。为何犹豫呢?诗的次句且不提,而一笔宕开,毕竟他已登台了,还是先说登临所见吧。“锦绣山河四面开”。“锦绣山河”,语本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一登上粤王台,四下的锦绣河山便一览无余地展开呈露了。同时,一登上高台,今古兴亡之景也就呈现眼底了。诗到第三句,才道出了用“试”字的原因。原来,趁着大好春风,登临高台,饱览锦绣河山,这是诗人极愿行之事;但他又是身历过“兴亡”的人,若看到山河不殊,锦绣如故,却勾起他的感慨来,这,又是他很想回避的触心境之事。“犹在眼”,也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独酌成诗》)。现在,不管他有过多少犹豫,他还是登台了,锦绣山河也见了,往日的战争兴亡也“犹在眼”——一一幻现在旧山河上了。那么,如何调和这矛盾,让这次登临变得不那么伤心感怀呢?“大江潮去复潮来”,便解答了这个问题。珠江的潮水一去一来,永不停息;人世的沧桑,朝代的更迭,也复如此,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这么想来,“兴亡”也就是不可避免、无足深哀的事了,就像这潮来潮往,有何惊异之处、可叹之处呢?所以,诗人虽也说“今古兴亡”,下面却并不紧承上“悲”字。
梁佩兰虽然与屈大均、陈恭尹齐名而且交好,但他是新朝代的合作者,与二人走的不是一条路,所以他愿用潮水冲刷去兴亡之思,也是很自然的事。执着的反抗者和识时的合作者,都是时代的需要,这里不必去论其优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是口作通达语的合作者,心底也毕竟要对自己与异族合作、忘却故国的行为产生怀疑,梁佩兰登台前“试”的心理,便是这种怀疑的典型反映。这,或许就是华夏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吧:即使是梁佩兰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力的吸引,而不由自主地要在其诗文中表现出这种力来。
上一篇:粤东杂感·程恩泽
下一篇: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谭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