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11),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12)
吏禄三百石(13),岁晏(14)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田家:种田的农家。“小麦”句:遍地覆盖着的小麦都黄熟了。“陇”通“垄”,田埂。“妇姑”二句:妇女们背着幼儿担着饭菜,娃娃们提着汤水壶罐。妇姑:媳妇和婆母,这里泛指妇女。荷(he):担、负。箪(dan):盛饭的圆形竹器。浆:汤水。饷(xiang):为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句: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泛指农田。“足蒸”二句:脚下暑气热腾腾地熏蒸,背上烈日火辣辣地烘烤。灼:烘烤。“但惜”句: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能多干点活。秉遗穗:拿着割麦后遗留在地里的麦穗。秉:拿。敝筐:破旧的竹筐。相顾言:这里是说贫妇人向割麦者诉说。(11)“家田”句:家里的田地因为缴纳田税而卖完了。输:缴纳。(12)“今我”句: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和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和蚕桑劳动。曾不:不曾,从来不。(13)“吏禄”句:每年拿三百石的俸禄。吏禄:做官每年得到的俸粟。汉朝和唐朝时的县尉年俸大约为三百多石。(14)岁晏:年终。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gui)(陕西省渭南)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做过官。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又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自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多以反映人民疾苦为主,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此章可见白居易诗歌内容一斑。
【鉴赏】
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目睹的农民劳作艰辛、生活穷苦的情景,深切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自己不事农桑却享用吏禄的愧疚。
这首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三幅画面:一是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二是贫妇抱子拾穗“充饥肠”,三是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
第一幅画面: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田家”二句,概括了农民劳作的忙碌。一个“倍”字领起下文。“夜来”二句,是“倍忙”的原因。农家到了收割小麦的大忙季节。“妇姑”四句,是“倍忙”的具体描绘。写出了农忙时无闲人,连妇女、小孩都忙忙碌碌,更不用说强壮男人了。男人们忙得顾不上吃饭、休息,女人、小孩箪食壶浆送饭忙。这四句从正面突出了刈麦“倍忙”的艰辛。“足蒸”二句,侧面烘托:脚踩着滚汤的大地,背烤着灼热的阳光。一个“蒸”字,生动、形象、传神,给人一种生活在大蒸笼里、浑身被热浪包围着的感受。在这种苦热难熬的天气里,农民的感受如何呢?诗人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力尽”二句写农民只顾抢收麦子,哪里还顾得上知热擦汗呢?他们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多干点活,好早点把麦子收完。
第二幅画面:贫妇抱儿拾穗“充饥肠”。“复有”四句写一个贫妇头顶烈日、身背幼儿,左胳膊挎着个破筐,在人家已经收割得很干净的地里捡麦穗。她背上的孩子可能早被烈日晒昏了。这母子俩的形象是多么令人心酸怜惜啊!再听听贫妇的诉说吧:“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贫妇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中唐时期农民的生活境况,这是对统治阶级的有力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两个画面是为下文的第三幅画面作铺垫。第三幅画面: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今我”六句,诗人转而拿自己优裕的生活与农民的悲苦生活进行对比,最后以“自愧”作结。诗人目睹了农民挥汗如雨收麦忙、贫妇拾穗充饥肠的悲惨景象,他的心被触动了: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又“不事农桑”,却享用“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于是,他由衷地道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去和农民对比,真是难能可贵,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通过三幅画面的展现,以通俗形象的描述,深刻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苦难,反映了中唐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比僧恨,对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形象鲜明、主题深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讽刺诗。
【鉴赏要点】
[1]名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形象鲜明,主题深刻。[3]语言朴实,通俗易懂。[4]叙事讽喻。
上一篇:【唐】王维《观猎》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下一篇:【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