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击,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理安寺路,石尤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
——《畏庐文集》
〔注释〕 九溪十八涧:九溪,在浙江杭州烟霞岭西南,其支流为十八涧。 龙井:在杭州西南风篁岭下,旧名龙泓,亦名龙泉。 杨梅坞:在龙井东南,宋时有金妪者,所栽杨梅盛美,因以起名。 蒲藻: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边。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沮洳: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 理安寺:在九溪东北岸理安山麓,旧名法雨寺,宋理宗改题今名。 箨:竹笋上的片皮。 晞发:披下头发,使之干。 滃然:云气蒸腾的样子。 翳吐:此处指太阳隐隐露出。
暮春时节,三四友人,离开喧闹的城市,忘却尘世的烦恼,在杭州南郊,濯足溪涧,寻幽探胜,饱览赏心悦目的美景,好惬意,好自在。林纾的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一幅奇丽而富于变化的郊游图。
以山景衬水流,高度和谐。九溪源自杨梅坞,在烟霞岭、龙井等杭州南山胜区九折而出。作者一行,则自龙井溯溪流而南游,放眼望去,溪随山转,屈曲回环。“九”本言溪流之多,而九溪之妙处,不在其多,而在其曲,它的曲折弯绕,全是山势使然。溪水穿行万道山峦中,由于堑壑交错,草木丛生,水流去向无常,忽隐忽现,变化难测,使游者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和好奇心。涧因山石之阻,也一露其千姿百态。作者溯溪南下,一路上山石嵚崎,拦水截流,大自然的造化使涧水增添了异彩。水流冲石,沙石蓄水,水因石的陪映而显清莹,又因石的阻挡而现多变。山石而外,碧绿苔草,青翠树木,滃然云气,簇簇杜鹃,都和谐统一在这九溪十八涧的山光水色中。
以动态述幽境,充满生机。九溪十八涧本是个深邃僻静的去处,平时杭城游人较少涉足。作者游踪所及,亦未提起遇见其他游客,但就在四山环抱中的溪涧与小路上,荡漾着盎然春意,透发出勃勃生气。林纾作画重视象形基础上的传神,主心要活泼泼地,贵笔有物外之思,这篇小品文正像一幅他绘的山水画。对溪涧、山石、草木的描摹是写实的,同时又神趣俱出,兴会淋漓:涧水冲石,使“蒲藻交舞”;堑壑相交,如错互的踵趾;春笋攒动,似老人在晞发。客观的景物被人格化了,外在的自然界被人情化了,这是作者主观神思的外移,也是他想象丰富、观察精细的体现。
作者绘形绘神,时而在文中透出几分书卷气,比如见怪石折叠,喻之为“若橱若几若函书状”,表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值得注意的是,林纾写此游记,正是客居杭州,难图仕进之际,他没有借题发挥,一舒抑郁之气。或许是他太爱此时此景了,实在不忍心破坏九溪十八涧的幽美。
上一篇:《解疑·〔北宋〕黄庭坚》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记孙觌事·〔南宋〕朱熹》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