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
——《杜工部集》
这篇短文是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一诗之序,也是一篇短小精练的小品文。
诗题中说“记异”,也就是记述苏涣特出奇异的地方,序就紧扣这两个字来作文,突出“异”字。那么,究竟异在何处呢?第一,苏涣本来是个“静者”,也就是超然恬静,自甘寂寞,不乐交往的人,他已经屏绝人事很久,连州府的官员也不来往了。但是现在忽然坐着轿子到江边的船上来访问我这个四处飘荡、无家可归的人,你说奇也不奇,异也不异?可以想见杜甫当时是多么的惊喜。第二,惊喜之余,趁吃茶、喝酒的时候,杜甫请他朗诵自己最近所作的诗歌,他居然肯于朗诵几首,这说明他平时是不肯朗诵的,现在肯朗诵给杜甫听,也就有惺惺相惜之意了。杜甫觉得他的诗“才力素壮,辞句动人”,一个“壮”字,写出了苏涣诗的特色,同时说辞句也很生动感人。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才力应难跨数公(指庾信、初唐四杰等人),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就杜甫植根于“盛唐气象”的审美思想来看,他推崇雄浑阔大的艺术风格,喜欢“碧海掣鲸”式的作品。现存的苏涣诗歌只有四首,七言诗《怀素上人草书歌》一首,五言诗《变律诗》三首,都收在《全唐诗》中,就总体风格来说,符合杜甫所说的审美观点。这,也使杜甫感到惊异。第三,到第二天杜甫想到苏涣朗诵诗歌时的情景,还感到那流畅铿锵的声音就像轰雷一样,冲口而出,似乎那“书箧几杖之外”都还回荡着他的朗诵之声,这也令杜甫感到惊奇。这一切,使杜甫觉得奇异,所以,要特意写一首诗给苏涣,来表达自己的倾倒之情。全文只有九十三个字,内容却包含得如此丰富,一波三折,描写也很精练生动,确乎是一篇难得的小品文。
杜甫写给这位“静者”的诗是:“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百灵未敢散,风波寒江迟。”(按,现存杜诗只有七韵,可能脱了一韵)对苏涣称赏备至。杜甫不久还写了一首诗《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苏涣侍御》,最后四句说:“附书与裴因示苏,此生已愧须人扶。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对苏涣寄予了很高的期许,希望早日取得要职,为朝廷效力,就像当初自己希望的那样,做“致君尧舜上”,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
然而,“静者”不静。苏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章“杜甫与苏涣”,他引《中兴间气集》中的小传介绍说:“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一种能连发的弓箭),巴中号曰白跖。賨人(四川、湖南交界处的少数民族)患之,以比盗跖。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侍御史,佐湖南幕。崔中丞(瓘)遇害,涣遂逾岭,扇(煽)动哥舒(晃)跋扈交广。”也就是,他后来到了广东,成为大将哥舒晃的谋主,杀了岭南节度使吕崇贲,举兵造反,东起潮阳,西至肇庆,北起韶关,南至广州,轰轰烈烈地造了两年半反,仗打得非常激烈,但是最终还是被唐军打败,苏涣也被杀掉。这些,当然不是杜甫此时能够料到的,因为在苏涣拜访后的次年,杜甫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杜甫一生服膺儒家思想,以忠君爱国为己任,他当然是不主张造反的,要是早知道苏涣会这样,怕是避之唯恐不及,绝不会“倾倒”了吧?
上一篇:《肃王与沈元用·〔南宋〕陆游》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蜀贾卖药·〔明〕刘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