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谓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乃建乃稽,斯经天常。圣人无心,因兹以为心;故《灵宪》作兴。
〔注释〕 天路: 天道。 灵轨: 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 本元: 天地万物的根源。 准: 仿照、效法。 浑体: 天体。 正仪: 治理仪器。 立度: 制定度量。 皇极: 天极。即北极星所在之处。 逌(yóu): 所。 枢运: 枢星运旋。枢星有二: 其一指北斗第一星,又称天枢、枢斗。另一指北极之枢星。在人视觉中,天枢绕极而行。 经: 经常、从事。 天常: 天的常道。 无心: 没有成见。
(贺圣迪)
〔鉴赏〕 《灵宪·序》是为《灵宪》一书所写的自序,作者张衡(78—139),是中国古代卓有成就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自幼好学深思,年十七外出游学。曾观太学,与崔瑗等相交。应南阳太守鲍德聘,出任主簿,德升迁,衡辞归治学。由文学创作转向天数哲理。后两度官太史令,迁侍中,出为河间相。文学作品以《两京赋》、《四愁诗》、《同声歌》等著称于世。科学著作有《灵宪》、《浑天仪》等。
《灵宪》一书,写于太史令任上。东汉时,太史署掌管天时星历,其长官太史令相当于今国家天文台台长。安帝元初二年(115年)衡官太史令。稍后,创制浑天仪,并作《灵宪》。
《灵宪》先论宇宙演化,次说天象地形,再说日月星辰运行。它明确提出宇宙以气为本源,具有无限时空;记录洛阳地区的可见恒星数;精确测算日月的角直径;阐明月球不发光,月光是其对日光的反射,以此说明月相变化;又以地蔽日光说明月蚀成形;认为行星运动快慢与距地远近相关。
此书在南宋亡佚。今传诸本,分别为明张溥、清马国翰、严可均、洪颐煊、顾櫰三所辑。本文文首所录者,据严可均《全后汉文》。
《灵宪·序》论述了天文研究的对象、如何研究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
序言先谈天道是什么?张衡生活的时代,对天有三种认识: 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因所认识之天有不同,天道也就相异,有天体自然规律、至上神意志和绝对道德规律之别。尽管张衡有天人感应思想,但他坚定认为天是自然物,天道是自然规律。在序言中,张衡以“天路”、“天常”指代天道。在他看来,天道有二个方面: 其一“灵轨”;其二“本元”。本元即元气。张衡接纳前人之说,认为宇宙原本只是气,无始无终无际涯,在其运行中演化为天地万物。并认为在天地演化过程中,日月星辰由空宇中部分之气凝聚而成。因气又称为灵,故也可以灵指称星体。灵轨是指日月五星等运行的轨迹。这一以宇宙演化和星体运行来说天道,是科学的,理当肯定。
既明天道,接着说如何研究。张衡先是说准体正仪。准体是仿效浑天,创制仪器,模拟它的运行。为此,他已在此前发明用以演示天体运行的仪器浑天仪。立度是设立坐标体系,以量度星体及其他天体的位置所在及其运动。天宇原本没有用作量度位置,速度和距离的尺度坐标,是人出于自己定位和计算需要,而加以设置的。张衡继承前人成就,以北极星为天极所在,以二十八宿为坐标,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以赤道横分天球,去南北两极各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从而确定天体位置,计量其运动。
浑天仪作为天体模型,是张衡浑天理论和实测数据在仪器上的显示。它是否正确,张衡认为有赖于检验,要根据稽考的结果,得出结论。建立模型,加以稽考的同时,还需“寻绪”研究天地宇宙的本元。寻绪之法是运用思维的抽象活动。在对已有天象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中,由判断而推理,求索作为宇宙本体的元气。
认识天道,在张衡看来,是从无知到有见的过程。它符合下述原理:“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人意识中的天道,是这一普遍真理,在天文学领域的体现。张衡的天文宇宙研究,在正确认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知识和理论上的成果,又以成果充实了科学认识论。
《灵宪》传播后世,至明清间,经传教士介绍而至欧洲,被吸收,融入欧洲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理论的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上一篇:滕文公下(节选) 《孟子》
下一篇:物理小识·自序 方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