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51〕!某复!’然后饭腥〔52〕而苴孰〔53〕。故天望〔54〕而地藏〔55〕也,体魄则降,知气〔56〕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57〕。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58〕,夏则居橧巢〔59〕;未有火化〔60〕,食草木之实〔61〕,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62〕;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63〕,然后修〔64〕火之利,范金〔65〕合土〔66〕,以为台榭宫室牖户〔67〕;以炮〔68〕以燔〔69〕,以烹〔70〕以炙〔71〕,以为醴酪〔72〕;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73〕。
故玄酒〔74〕在室,醴盏在户〔75〕,粢醍〔76〕在堂,澄酒〔77〕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78〕嘏〔79〕,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80〕,以笃父子〔81〕,以睦兄弟,以齐〔82〕上下,夫妇有所〔83〕。是谓承〔84〕天之祜〔85〕。
作其祝号〔86〕,玄酒以祭,荐〔87〕其血毛,腥〔88〕其俎,孰其殽〔89〕,与其越席〔90〕,疏布〔91〕以幂〔92〕,衣其澣帛〔93〕,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94〕,以嘉〔95〕魂魄,是谓合莫〔96〕。然后退而合亨〔97〕,体〔98〕其犬豕牛羊,实〔99〕其簠簋、笾豆、铏羹〔100〕,祝以孝告〔101〕,嘏以慈告,是谓大祥〔102〕。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103〕之。吾舍鲁何适〔104〕矣?鲁之郊〔105〕禘〔106〕,非礼也,周公其衰矣〔107〕。杞之郊也,禹也〔108〕,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109〕,守〔110〕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111〕,是谓大假〔112〕。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113〕。盏斝〔114〕及尸君〔115〕,非礼也,是谓僭君〔116〕。冕〔117〕弁〔118〕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119〕。大夫具官,祭器不假〔120〕,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121〕曰臣,仕于家〔122〕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123〕不使〔124〕。以衰〔125〕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126〕,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127〕。故天子有田以处〔128〕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129〕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130〕其祖庙,而〔131〕不以〔132〕礼籍〔133〕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134〕。是故礼者,君之大柄〔135〕也,所以别嫌〔136〕,明微〔137〕,傧〔138〕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139〕也。
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140〕,小臣窃〔141〕。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142〕;礼无列,则士不事〔143〕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144〕也,是谓疪国〔145〕。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146〕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147〕以降命〔148〕,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请〔149〕兴作〔150〕,降于五祀〔151〕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圣人参〔152〕于天地,并〔153〕于鬼神,以治政也。处〔154〕其所存〔155〕,礼之序也;玩〔156〕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157〕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故君者所〔158〕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159〕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160〕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161〕。故百姓明君以自治〔162〕也,养君以自安〔163〕也,事君以自显〔164〕也。故礼达〔165〕而分〔166〕定。故人皆爱〔167〕其死而患〔168〕其生。故用人之知〔169〕去其诈〔170〕,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171〕。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172〕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173〕之也,必知其情〔174〕,辟〔175〕于其义〔176〕,明〔177〕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178〕弟,夫义妇听,长惠〔179〕幼顺〔180〕,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181〕者,心之大端〔182〕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183〕也。欲一以穷〔184〕之,舍礼何以哉?”
〔注释〕 与: 参加。 蜡(zà): 周制,每年十二月的一种祭祀。 宾: 助祭祀事务的人。 观: 阙,台门的门楼。 言偃: 孔子弟子,字子游。 三代: 指夏、商、周。 英: 英才。 逮: 赶上。 志: 心意,此指向往。 与: 举。 亲其亲: 亲爱自己的双亲。 矜: 鳏,老而无妻。 作: 发生。 外户: 大门。 隐: 隐没、消失。 大人世及: 君主的子弟世袭王位,贵族子弟世袭爵位。 纪: 纲纪。 正: 使……正。 笃: 使……厚,指厚于亲情。 贤: 尊崇。 选: 代表。 谨: 谨慎。 以著其义: 用它来辨清事宜。 考其信: 察考其真实。 著有过: 指明错误。 刑仁: 树立仁爱的楷模。刑,通“型”,法式,楷模。 讲让: 劝讲礼让。 示: 晓示。 有常: 固定的准则。 殃: 祸害。 急: 要紧、重要。 承: 奉。 胡: 为何。 遄: 快、迅速。所引诗句见《诗经·鄘风·相鼠》。 殽: 通“效”,效法。 极: 极力。 夏道: 夏代的礼制。 之: 到。 征: 征信、征验。 时: 岁时。 坤乾: 泛指阴阳占卜之书。 义: 意义。 等: 类。 初: 起源。 燔: 烧。 捭: 通“擘”,劈开。 汙尊而杯饮: 掘地坑代为酒器,以手掬酒而饮。 蒉桴: 土做的鼓槌。蒉(kuài): 土块。 升屋: 爬上屋顶。 号: 哀号。 〔51〕 皋: 缓慢而拖长的呼唤声。 〔52〕 饭腥: 以生米当饭放死者口中。 〔53〕 苴孰: 祭亡者时的祭品。苴(jū),包裹;孰,通“熟”,指熟肉。 〔54〕 天望: 望天而祭。 〔55〕 地藏: 埋入地下。 〔56〕 知气: 灵气。 〔57〕 皆从其初: 都是依照远古的风俗。 〔58〕 营窟: 垒土或掘地而成的住所。 〔59〕 橧(zēnɡ)巢: 以薪柴堆造成的鸟巢形住所。 〔60〕 火化: 以火熟物。 〔61〕 实: 果实。 〔62〕 茹其毛: 连毛吞咽。 〔63〕 有作: 兴起。 〔64〕 修: 备。 〔65〕 范金: 用范模铸金。 〔66〕 合土: 和合泥土。 〔67〕 牖户: 牖,窗;户,门。 〔68〕 炮: 烘。 〔69〕 燔: 烤。 〔70〕 烹: 煮。 〔71〕 炙: 烧。 〔72〕 醴酪: 甜酒和乳酪。 〔73〕 朔: 初。 〔74〕 玄酒: 祭祀中当酒用的清水。 〔75〕 盏(zhǎn): 白酒。户: 户外。 〔76〕 粢醍(tǐ): 浅红色清酒。 〔77〕 澄酒: 清酒。 〔78〕 祝: 祝辞。主人飨神之辞。 〔79〕 嘏(ɡǔ): 致福于主人的祝辞。 〔80〕 以正君臣: 用来正定君臣之位。 〔81〕 以笃父子: 来增加父子亲情。 〔82〕 齐: 齐同。 〔83〕 有所: 各得其所。 〔84〕 承: 承受。 〔85〕 祜(hù): 福。 〔86〕 祝号: 尊美之号。 〔87〕 荐: 献。 〔88〕 腥: 生肉。 〔89〕 殽: 通“肴”,带骨的熟肉。 〔90〕 越席: 蒲草编织的席。 〔91〕 疏布: 粗布。 〔92〕 幂: 覆盖。 〔93〕 澣(huǎn)帛: 煮练染色的丝织品。 〔94〕 交献: 交替献祭。 〔95〕 嘉: 使……乐。 〔96〕 合莫: 指祭者通过进献祭物与受祭鬼神相感通。 〔97〕 合亨: 一起煮熟。 〔98〕 体: 区分,分别。 〔99〕 实: 装入。 〔100〕 簠簋(fǔ ɡuǐ)、笾(biān)豆、铏(xínɡ)羮: 都是古代盛祭品的器具。 〔101〕 祝以孝告: 祝文本着“孝”立言。 〔102〕 大祥: 一种重要的祭祀仪式。 〔103〕 伤: 破坏。 〔104〕 适: 到……去。 〔105〕 郊: 郊天礼。 〔106〕 禘: 天子诸侯宗庙的大祭。 〔107〕 周公其衰矣: 周公之道衰微了。 〔108〕 禹也: 是由于禹的缘故。 〔109〕 事: 指礼制、法度。 〔110〕 守: 保存。 〔111〕 常古: 自古相沿的法度。 〔112〕 是谓大假: 这就是最大的道理。 〔113〕 幽国: 政局黑暗、法制衰败的国家。 〔114〕 盏斝(jiǎ): 两种酒器。 〔115〕 尸君: 代表亡者接受祭享者。 〔116〕 僭君: 不遵守制度的国君。 〔117〕 冕: 礼帽。 〔118〕 弁: 皮革做的帽子。 〔119〕 胁君: 胁迫国君。 〔120〕 假: 借。 〔121〕 公: 指国家。 〔122〕 家: 私家。 〔123〕 期: 一年。 〔124〕 使: 任使。 〔125〕 衰: 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 〔126〕 齐齿: 并列。 〔127〕 同国: 同等享有国家。 〔128〕 处: 安置。 〔129〕 采: 采邑。 〔130〕 舍: 住。 〔131〕 而: 若、如。 〔132〕 以: 根据。 〔133〕 礼籍: 记载礼仪的典籍。 〔134〕 谑(xuè): 戏谑、开玩笑。 〔135〕 柄: 权柄。 〔136〕 别嫌: 辨别嫌疑。 〔137〕 明微: 彰明幽隐。 〔138〕 傧(bīn): 敬。 〔139〕 安君: 巩固君主地位。 〔140〕 倍: 背叛。 〔141〕 窃: 舞弊。 〔142〕 无列: 无序,指失去应有作用。 〔143〕 事: 尽职。 〔144〕 归: 归附。 〔145〕 疪国: 疪,当作“疵”,病国。 〔146〕 藏身: 保藏自身。 〔147〕 殽: 效法。 〔148〕 降命: 下达教令。 〔149〕 请: 当作“谓”。 〔150〕 兴作: 制作。 〔151〕 五祀: 有不同说法,一指中霤、门、户、灶、井之神;一指户、灶、门、行、中霤之神。 〔152〕 参: 参比、参拟。 〔153〕 并: 配合。 〔154〕 处: 审察。 〔155〕 所存: 所存事物。 〔156〕 玩: 研讨。 〔157〕 时: 岁时。 〔158〕 所: 被。 〔159〕 养: 奉养。 〔160〕 事: 服事。 〔161〕 失位: 失去本位,指丧失地位与权力。 〔162〕 治: 安定。 〔163〕 安: 安乐。 〔164〕 显: 显赫,即升官封爵。 〔165〕 达: 通达、贯彻。 〔166〕 分: 名分。 〔167〕 爱: 惜。 〔168〕 患: 担心。指担心不义而生。 〔169〕 知: 智慧、智谋。 〔170〕 诈: 诈伪。 〔171〕 贪: 贪婪。 〔172〕 耐: 古“能”字。 〔173〕 意: 臆测。 〔174〕 情: 实情。 〔175〕 辟: 通“晓”。 〔176〕 义: 宜,指做人的道理。 〔177〕 明: 明了。 〔178〕 弟(tì): 即悌。 〔179〕 惠: 慈惠。 〔180〕 顺: 和顺。 〔181〕 欲恶: 欲望和厌恶。 〔182〕 端: 方面。 〔183〕 色: 表现。 〔184〕 穷: 彻底了解。
(施忠连)
〔鉴赏〕 经常出现于书报杂志的“大同”、“小康”两词,最早出自两千年前西汉初期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运》。据《礼运篇》的描述,大同是远古的黄金时代,其根本特点是大道流行,天下为公。那时,国家权力属于全体民众,各级领导都是由选举产生的贤能。社会财富属于全体民众,大公无私成为普遍观念。人们为全天下的人珍惜财富,生产劳动,努力使男女老幼鳏寡孤独各得其所。因此,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犯罪,没有针对他人的阴谋。《礼运》说孔子有志于复兴大同,这就是说,只要经过人的努力,创造出一定的条件,大同又将是人类美好的未来。深受阶级压迫之苦的人们,在《礼运》中看到自己的希望,思想上的震动是巨大的。从那以来,大同成为不灭的理想,鼓舞人民起来争取自由、解放。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把大同当作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它的影响更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礼运》认为,大道衰落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历史阶段。作者对这个阶段的观察同样入木三分。它指出此时公有制消亡,私有制兴起,利益单位不是全社会而是家族、家庭,经营劳作不再为公而是为私。人群划分为等级,贵族世世代代掌握政权。由于争斗的出现、升级,便有了阴险毒辣的计谋和血腥惨烈的战争,建造了保卫私有财产的城郭沟池。法律与道德观念——礼义被制定出来,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建立秩序与和谐。所谓小康,就是这个时代的理想境界。三代的圣君贤相禹汤文武周公成王,推行礼义,使天下大治,便创造了这种境界。应当承认,文章对小康社会形成的叙述同私有制和国家形成的真实过程十分接近。在二千年前就能如此准确地描绘文明社会的产生过程,这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小康”一词后来具有了当前阶段理想境界与通向大同的中间环节的意义;又用以表示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较为富裕的社会。
《礼运》篇论述了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根本区别,提出了大同小康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这对中国古代政治学、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同理想脱胎于老子的乌托邦思想。老子认为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最为理想,当时的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十分幸福。但历史的发展是“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老子》二十八章),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三十八章)。也就是说,大道废弃之后,出现了政权组织、法律和道德观念,等等。但是《礼运》作者在受到老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完全不同于道家思想倾向的政治理想。在老子看来,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是每况愈下的堕落。大道既隐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特别是仁义礼乐,是违反人类本性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同上)。因此,当今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十九章),回归到原始时代。《礼运》则认为,历史不应当倒退,天下为家虽然不如天下为公,但这个时代也有可观的进步与提高,经过治理也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地,不应该完全否定。它强调,天下为家已成定局,退到已往的大同不可能,要建立理想社会不应否定文明社会的成果,现在要进到未来的大同,条件远未成熟,人们应该面对现实,寻求适合于当前历史阶段的治道。这个道自然是礼。在新的时代,礼是正面的健康的因素,是使人类社会免于混乱与堕落的手段,有了它天下即可大治。道家看不到礼义的正面意义,儒家则相反,看不到礼义的负面影响,都有其片面性。但儒家理论更现实、更有利于治世,难怪被历代统治者确定为正宗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礼运》利用道家观念中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源,改变其思维定势,表彰仁义礼乐,既坚持原则性又不乏灵活性,机智而又务实地宣传了儒家思想,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皋陶谟 《尚书》
下一篇:神农本草经·序录 《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