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又名 《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作者有二说。一据明舒载阳刊本卷二题 “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 定为许仲琳撰; 一据清人 《传奇汇考》卷七 《顺天时》解题定为陆西星撰。一百回。现存最早版本为明金阊舒载阳刊本。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商周斗争和武王灭纣为主要内容的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开头写纣王进香女娲宫,见女娲圣像美貌,题诗亵渎,女娲怒纣无礼,遣轩辕坟中千年狐狸精等三妖入宫惑乱君心,破坏成汤天下。
纣王索冀州侯苏护女苏妲己为妃。苏护送女至恩州驿,狐精害死妲己,借体成形,入宫得宠。纣王沈溺酒色,朝政日非,又在妲己怂恿下设炮烙酷刑,造虿盆,任意诛杀大臣,残害宫人。皇后姜娘娘被废,惨遭剜目; 太子殷郊及弟殷洪逃出朝歌; 首相商容强谏死节; 东伯侯、南伯侯无辜遇害。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七年,其子伯邑考被妲己所害。妲己又谗害王叔亚相比干,致使其被剜心而死。
姬昌逃回西周后,于磻溪间访得奉元始天尊命下山助周灭商、隐居草野的姜子牙,拜为丞相。姬发继父立为西周之主后,又得妻妹均被纣王害死的商武成王黄飞虎为附,其势益盛。
纣王命太师闻仲伐周。闻仲先后派大将晁田、张桂芳、鲁雄、魔家四将等出征,并有截教诸门人相助,排十绝阵等,为阐教教主老子元始天尊及众门人所破。诸将及闻仲均被杀。纣王又派邓九公、张山、洪锦等出征,皆大败。九公、土行孙、郑伦、洪锦等皆归降西周,一气仙马元、羽翼仙和背师助纣的殷洪、殷郊被杀。
武王拜子牙为师兴兵伐商。攻占金鸡岭,收降孔宣,破汜水、佳梦、青龙、界牌、穿云、潼关、临潼等关,并大破截教通天教主所摆的 “诛仙阵”、“万仙阵”, 吕岳之 “瘟癀阵”等。又战渑池,斩张奎夫妇,战孟津,杀梅山七怪。会合八百诸侯进军朝歌,纣王于摘星楼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领元始诰敕,在封神台封神,武王封七十二诸侯。
《封神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和神魔幻想相结合的长篇小说。它是在元代讲史话本 《武王伐纣平话》的情节框架基础上综合古代关于姜子牙封神等传说创作的。由于作者的创作重点和作品的主要精彩之处是敷演神魔斗争故事,故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称为 “神魔小说”。但历史性仍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历史演义的角度看,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商周斗争特别是纣王失败周代商兴的历史面貌。从 《尚书》《诗经》到 《史记》,这一段史实多有记载,如 《史记·殷本纪》 中所写纣王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里”,“剖比干,观其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纣王 “赴火而死”,周武王杀妲己等,在小说中均有形象的描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纣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小说第一部分(2-34回)对纣王荒淫残暴罪行进行了集中揭露,说明“君失其道,便不可为民之父母,而残贼之人称为独夫。今天下叛乱,是纣王自绝于天。”(61回)“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67回引),因此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如何,是国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当政的根本条件。姜子牙责备纣王说:“陛下无君道久矣。其诸侯臣民,又安得以君道待陛下也?”“获罪于天地人神者,天下之人,皆可讨之。” (95回) 因此,周武伐商虽为臣伐君,却是诛独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无道”,“代天以彰天讨,救民于水火”的正义之师。从另一方面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94回)“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69回),文武尚德,百姓归心,才能周代商兴。贯串于整部小说的,就是这种披着天命外衣的民本思想,这是西周初年以来出现的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所继承的古代民主思想。在把封建纲常“天理”化的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义》所宣扬的这种思想,显然具有与封建专制主义相抗衡的叛逆意义。小说中还生动描写了哪吒剔骨还肉,寻父报仇,殷郊殷洪被迫逃亡,以纣为仇的故事,对这些有失“子道”的悖逆行为表示理解和肯定,而二殷后来背叛师教,助商伐商,却终不免化灰犁锄之下场。这些,同有失“臣道”的武王伐纣一样,都表明了作者企图用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父子关系来改造那种无条件的绝对服从的封建忠孝伦理。这是《封神演义》中可贵的思想光芒。
《封神演义》的永久魅力和广泛影响,主要来自于它的神魔幻想艺术创造。神魔幻想艺术是远绍原始神话幻想艺术而又融合佛道等宗教艺术影响而创造的以描写神魔二元对立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幻想艺术形式,它盛行于明代。《西游记》和 《封神演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国上古神话本来富有善恶对立的神性斗争故事传统,反映古代民族长期融合斗争的历史过程和阴阳二元斗争的哲学观念,如黄帝炎帝之争,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禹逐共工诛相柳等。商周之际的战争也在传说中带上了神话色彩。《诗经·大明》《尚书·牧誓》篇均有 “上帝临汝”之语。俞樾 《小浮梅闲话》 引今文尚书 《武成》篇 “维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逸周书·克殷》篇“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史记·封禅书》“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 太公以来作之”,以及《太公金匮》等证明“太公封神之说,相传甚古。”梁有壬引《旧唐书·礼乐志》所引《六韬》中“五方之神来受事”于姜尚的记载,说明《封神》一书“亦有所本”。(《两般秋雨庵随笔》)这些神话传说,在其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民间灵怪传说和佛道神祇传说,内容愈益丰富。《武王伐纣平话》虽然是朴素的讲史话本,但却以九尾狐狸精摄妲己之形迷惑纣王的灵怪传说作为情节框架,书中还有崇侯虎等封为夜灵、太岁、白虎、青龙等神祇的叙说。《封神演义》在广泛综合上述传说的基础上,以惊人的想象力,进行了宏大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表现在三方面:
一、神魔形象体系的组合。
神魔形象,是指具有对立性质的神或神性超人形象。“神”的概念中国固有,“魔”为梵文Mara(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指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者。神魔之称,既揭示了这类形象具有中外多种宗教神祇混合的来源,又概括了其形象体系善恶对立的二元组合特征。鲁迅论述道:“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皆可赅括矣。”(《中国小说史略》)是很精辟的。
《封神演义》的神魔形象体系,是一个庞大混杂而又阵线对立分明的幻想世界。组成这个体系的幻想形象,大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说或记载中的道教仙人,如老子、元始天尊到广成子、赤精子等。二是佛教神祇(书中亦称道人),如接引道人(即弥陀佛)、准提道人(即准提观音或准提佛母),及作者把他们归属玉虚门下的燃灯、普贤、文殊、慈航、惧留孙等。三是民间精怪传说和神仙传说如九尾狐狸精、琵琶精、雉鸡精三妖,梅山七怪、赵公明、杨戬等。四是古神话中的神,如女娲、轩辕、神农等。五是作者虚拟的神仙或具有神性本领的超人,此类形象最多,从被称为三教元祖的鸿钩道人到玉虚门人玉鼎、黄龙、云中子,十洲三岛的三姑、四圣、十天君、散仙陆压等等。作者把上述形象,依照其在商周之战中的态度,分为正邪两派,其主要对立面是鸿钩门下的阐教与截教。阐助周,截助商,西方道人 (即佛教) 为阐教之同盟。但阐教中亦有背师教者,如申公豹、殷郊、殷洪。至于散人,则或助周或助商不一,大抵受申公豹唆使者皆助商。阐截之争,实际上是道教内部正统与非正统的派系之争。虽说鸿钩传道于老子、元始与通天三人,但截教被视为旁门左道,所谓左道,既指道术本身不正 (背离规范),也指学道之人品行不正 (如77回元始批评通天教主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 所以“封神榜”虽由三家共签,但封神诰敕却由“太上无极混元教主元始天尊”签发。这就使教派对立斗争具有鲜明的伦理政治内容。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等形象始而魔后而神神魔混一,表现为神魔形象的复杂二元组合的特点不同,《封神演义》的形象体系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系统。它缺乏生动丰富的性格描写,(除哪吒闹海等个别故事外)却便于展开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它无需对人物心灵的现实体验,却可以充分开掘自己的幻想潜能。作者通过这种阵线分明的二元组合,构建起小说中庞大的神魔谱系。阐教以元始天尊及其道兄老子为首,下有玉虚宫十二大弟子文殊普贤等,十二弟子又各有所授 (哪吒杨戬雷震子等)。截教在通天教主下,则有所谓上四代弟子 (金灵圣母等) 七大门人 (金光仙等) 及十洲三岛诸人。他们各有本领,各擅胜场,互争高下,共决雌雄,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斗争场面,有时甚至发展成为惊天动地,鬼惨神愁的总体会战和决战,表现出某种英雄史诗的巨大规模和气魄。有人因此把《封神演义》称为 “降魔史诗”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或“拟史诗” (肖兵《封神演义的拟史诗性及其生成》,载《明清小说研究》 1989年2期) 认为它“表现的恰是蛮性未足的上古史,神话性、英雄性、魔幻性十足,又有文人的整理制纂,确实带有所谓的 ‘拟史诗性’。”(同上肖兵文)它的出现,弥补了我国上古史诗性文学作品的不足。《封神演义》形象体系构建的这一特点,由于能满足封建社会中文化层次较低,以好奇尚斗为审美宗旨的广大市民的需求,“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故多为后代神怪传奇小说所继承,它的优长和缺陷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神魔故事情节的构思。
《封神演义》一百回,有着完整缜密的布局构思。全书以商周斗争为经,以神魔斗争为纬,二线既交叉融合,又并行发展。而姜子牙封神则是综合两条线索的关键、纽带和统率全书的纲领。它体现着天意人道的结合,宿命论和意志论的结合,惩戒观和转化观的结合。以文为教与以文为戏的创作目的的结合。“封神榜”代表着冥冥天数,是书中所有死难阵亡者的归宿。既是榜上人物,便都在劫难逃。但死亡原因,却各有不同,有的是道术未深,有的是嗔怒惹祸,有的是尽忠捐躯,有的是奸邪受惩,总之,是一种主观意志选择的结果。因此,很难凭一纸“封神榜”就肯定作者是在宣扬宿命论。然而,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小说的“封神”构思:“将忠臣良将与不道之仙、奸佞之辈,俱依劫运,遵玉勅一一封定神位,皆各分执掌,受享禋祀,护国佑民,掌风调雨顺之叔,职福善祸淫之柄。”(100回)颇有凡鬼魂皆得超脱之意。这一点,与佛教的生死轮回和道教的天道承负等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却表现出一种相当浓厚的原始鬼神崇拜心理。肖兵指出,“封神”来自对战后飨祭“国殇”乃至敌军将士亡魂抚慰羁縻,以免作祟,甚至转化敌我的古老民俗的艺术想象 ( 《封神演义的拟史诗性及其生成》)。忠魂既得勉励,恶鬼亦得改过,变害为利,“自今以往,永保澄清。”(100回)所以元始封神诰敕告诫所封八部正神:“纠察人间善恶,检举三界功行……有功之日,循序而迁。尔等其恪守弘规,毋肆私妄,自惹愆尤,以贻伊戚。”(99回)可见,这种构想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鬼神既崇拜敬畏,又企图控制利用的双重心态。这也是《封神演义》的独特价值之所在。当然,对生活在封建后期的作者来说,“封神”主要并非是某种观念的表现,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包含着以文为教意图的以文为戏的手段。一种娱乐民众,组织故事的艺术构想,这只要从他任意揉合佛道,编造荒唐之言 (如神仙犯杀戒等),杜撰形象,虚构谱系 (有的是借用道教谱系而自行改造),并且时杂谈谐调谑 (如以混元金斗为人间净桶之来由) 就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形式在小说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传世的《儒林外史》56回本末回之“幽榜”,曹雪芹 《红楼梦》佚稿结尾之 “情榜”,都有 “封神榜” 的影子。
《封神演义》的神魔斗争,情节曲折啊,高潮迭起。作者依据历史演义与神魔斗争两条线索交织而又并行发展的原则啊精心结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1-34回) 叙商纣无道,周室渐兴。这一部分以历史事件的敷演为主,神魔斗争穿插其间的战斗描写中。在商周斗争的矛盾双方,又以描述纣王为主,(1-9回,16-18回,26-27回,30-34回)西伯活动穿插其间 (10-11回,19-24回,28-29回),因为姬昌受迫害也是纣王罪行,子牙受聘,飞虎归周,实际上都是纣王君道沦丧,失去人心与人才的结果。对商纣无道的突出描写,揭示出商灭周兴的历史必然性。神魔斗争虽一开始就出现在苏护反商的战斗中,但作为主要内容的阐教与截教斗争,却于12回太乙真人收石矶即哪吒故事方才揭示出来,而作为全书纲领的封神榜,则于15回子牙下山方才点明。可见作者非常重视历史背景的描写以展现神魔斗争的政治伦理性质,实现以文为教和以文为戏的统一。这一部分神魔斗争的对手,主要是具有神性本领的超人,在31-34回即黄飞虎归周的过程中形成第一次高潮 (黄天化、陈桐、哪吒、余化等)。
第二部分(35-66回)写商伐周战争。包括张桂芳、闻仲、邓九公、苏护、张山、李锦、洪锦等历次征讨。这一部分神魔斗争已不再是历史事件的点染,而成为主要内容。从37回姜子牙上昆仑接受封神榜起,引出申公豹挑唆36路人马助商反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闻仲伐周时秦完等人的 “十绝阵”及在破十绝过程中云霄三娘娘的“黄河阵”,形成全书神魔斗争的第二次高潮。阐截之争正式大规模展开,斗争双方除了具有神性本领的超人,神仙已正式介入(老子、元始及燃灯、玉虚十二门人等)。
第三部分(67-100回)写周灭商战争。依照进攻路线,写了金鸡岭、青龙关、穿云关、潼关、临潼关、渑池县、孟津、蟠龙岭、游魂关等战斗。这部分的神魔斗争可分两段。67-83回为阐截之争的继续和发展,直到78回 “诛仙阵”’82-83回“万仙阵”(中插80-81回之“瘟癀阵”),成为三大教主、各路神仙和神性超人全部卷入的空前大会战,形成神魔斗争的第三个高潮。83回阐截之争结束。84-98回为神魔斗争的余波。神仙退出战争,神性超人和精怪成为主角,双方阵亡颇多。这是最后完成封神榜的神性战争,也是商周斗争的最后阶段。这一部分还写了纣王敲骨剖妇等历史罪行,为周灭商作了有力铺垫。99回为姜子牙封神,收全书神魔斗争。100回为武王封侯,收商周斗争。
总之,《封神演义》所描写的神魔斗争,是一场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在现实空间中进行的幻想战争,这是一场由 “天意”安排,在神的主宰和参与下以神性超人 (法术之士) 为主体进行的包含着教派斗争内容的政治军事斗争。这种结构形态,与《西游记》等在幻想空间以神性形象 (神佛妖魔) 为主体展开善恶对立斗争的构想是不相同的。后来的 《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女仙外史》《说唐后传》等小说都继承这种结构形态,形成了可称之为历史神怪小说的系列品种。
三、神魔斗争情境的想象
神魔斗争,是对变化、神力(包括法宝)和法术等神性本领要素的组合和运用。除了神魔形象刻画,它是使神魔小说富于魅力“及于人心者甚大”的重要因素。对于不重视性格而偏重情节的《封神演义》,它更是一种主要因素。在对神魔斗争情境的具体描写中,作者把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充分表现出人类借助幻想以超越自身局限,利用和征服自然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本质力量的热烈追求和愿望。他高扬古代民族的主体精神,于荒诞无稽的构思中寓“制天命而用之”的科学幻想。这是《封神演义》神魔斗争描写的重要意义。
《封神演义》的神魔斗争情境想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斗争手段的幻想,一是对斗争场景的幻想。
斗争手段的幻想即对神性本领的想象,在小说中它包括对超人能力和超级武器 (法宝) 的想象两个方面,而以后者为主。对超人能力的想象,是对人类官能现实局限的超越,如雷震子身生肉翅;杨任眼内有手,手中有眼;土行孙,张奎能土遁地行; 哪吒三头六臂; 杨戬七十二变等,各有神通。但 《封神演义》想象最富特色和意义的,是各种法宝。它们名目繁多,形态奇特,威力巨大,性能各异。有的是对利用自然力克敌制胜的幻想,如 “十绝阵”中的天绝、地烈、风吼、烈焰等阵,魔家四将祭地、火、水、风,姜子牙冰冻岐山等。有的是对武器性能的想象,如打神鞭、捆仙绳、定海珠、番天印、金蛟剪等,皆具有制导性能,令敌手无可逃遁,或极具杀伤力。有的是对新型武器的想象,如高兰英之 “太阳神针”,伤人眼目,致五岳同时阵亡。又如陆压之葫芦,揭开顶盖,即有一物名曰“飞刀”,此物有眉有眼,眼里有两道白光,能钉人仙妖魅泥丸宫的元神,纵有变化,不能逃走。那白光顶上如风轮转一般,打一躬曰:“请宝贝转身!”其头自然落地。这个葫芦威力极大,屡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48回、75回、93回、97回等)这些似乎是对声光武器的想象。又如吕岳诸门人有“头疼磬”、“发躁旛”、“昏迷剑”、“散癀鞭”,后又有瘟癀阵及余化龙五子布痘阵,又有龙安吉之“四肢酥”、卞吉之“幽魂白骨旛”等,则显然是对制造生物、化学武器的想象。有的是对反武器或武器防御系统的想象。如破“十绝阵”时,诸仙各有法宝护体。“金光阵”之宝镜可将人身化为脓血,广成子“将八卦仙衣打开,连头裹定,不见其身。”“寒冰阵”冰山可将人压为齑粉,普贤真人 “用指上放一道白光如线,长出一朵庆云,高有数丈,上有八角,角上乃金灯,缨络垂珠,护持顶上,其冰见金灯自然消化,毫不能伤。”(46回)都是富于美感的幻想描述。有的是对运载工具特别是坐骑的想象,如子牙之四不相,黄飞虎的五色神牛,杨任之云霞兽,闻仲之墨麒麟等,如此等等。作者几乎调动了他对原始巫术,道教符箓祝咒法术、法器(镜、剑、印、旙等),佛教法术、法器(钵、杖、杵、灯、珠、磬、铃等)和各种武器工具的全部知识和融铸、综合、夸张、渲染、想象的全部本领,构建起古代小说中规模最为宏大色彩最为斑烂的武器幻想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神魔小说斗争场景的构思,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以 《西游记》为代表,斗智与斗法相结合;一种则以《封神演义》为代表,斗宝与斗法相结合,即超人本领与超级武器的斗争相结合,而以斗宝为主。作者利用事物相生相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原理构造各种斗法斗宝情节,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如39回赵公明与阐教诸门人之战。赵公明以定海珠打伤五位上仙并打败燃灯道人,而定海珠却被五夷山散人肖升、曹宝用“落宝金钱”收去。赵又祭神鞭,因鞭是兵器,不是宝,金钱无用,肖升反被打死,燃灯则祭乾坤尺打伤赵公明。赵公明借来金蛟剪,将燃灯梅花鹿一闸两段,燃灯又败走。此时西昆仑散人陆压献计以七箭书射公明。闻仲使公明之徒陈九公等二人抢走箭书,杨戬复变化为闻仲骗回箭书,终于将公明以箭书射死。诸法宝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互相逞能,出奇制胜,形成起伏跌宕的斗争情节。有时,这种斗法斗宝的场景描写与作者的叙述技巧相结合,其效果尤为精彩。如渑池县之战,主要从子牙一方着笔,双方的斗法斗宝,尤其是张奎夫妇的奇异本领,逐步展开,数层出落,犬牙交错,波澜迭起。先是姬叔明兄弟被杀,写出张奎之神兽,接着五岳被杀,写出高兰英之神针,周营受一大挫;但杨戬用变化之计坏了张母及张之独角兽,又为一小胜,而哪吒用乾坤圈时,张奎却借土遁逃走,且利用地行术欲行刺子牙,又写出张奎之另一异能,且构成对周营一大威胁; 土行孙出战,邓婵玉打伤高兰英,又是一小胜; 但土行孙欲取指地成钢之法却被高兰英算出,结果夫妇俱被张奎所害,此又一大挫。直到惧留孙派人送来符印,姜子牙亲自用调虎离山计,杨戬杨任韦护等通力合作,才将张奎夫妇杀死。这是一场带有浓厚悲剧意味的真正的厮杀,比那些一般化的斗宝描写耐看得多。作者还进一步在神魔斗争个别场景描述的基础上,集中矛盾冲突,创造出神魔会战,把对古代战争的浪漫主义幻想推向高峰。如十绝、诛仙、万仙诸阵,这类场景描写,除集斗法斗宝之大成外,还特别注重整体布局,氛围创造,气势渲染,是使《封神演义》呈现出某种史诗规模的重要因素。不过,在具体情节处理上,它们反而较为平直,不如上述场景片断之曲折有致。
上一篇:《宦海升沉录》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下一篇:《小学生旅行》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