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罗本·贯中编辑。八卷六十回。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版本有: 明刊李卓吾批点本,坊刻玉茗堂批点本,三让堂刊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 经元堂删改三让堂刻本等。今行本有宝文堂书店 “传统戏曲、曲艺研究参考资料丛书”本。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是描写唐末黄巢起义后,梁、唐、晋、汉、周五代纷争乱离故事的小说。书叙唐僖宗年间,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曹州冤句县 (今山东省荷泽地区曹县)人黄巢,诞生时形容怪异,长大后博览经史,精熟武艺,赴长安应考,中武举状元,却因貌丑,被革退不用。因此反上金顶太行山,并收朱温、葛从周、邓天王等,聚饿夫百万,抢入潼关,攻占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避乱于西祁州,并封直北沙陀兵李克用为忻、代、石、岚破巢兵马大元帅,雁门关都招讨,带兵四十万,平息黄巢叛乱。
李克用兵过飞虎山灵丘峪,遇打虎英雄安敬思,收为世子,改名为李存孝,封其为十三太保,称飞虎大将军。并为其娶邓万户之女邓瑞云为妻。李存孝以勇武夺得先锋之印,引起李克用麾下李存信、康君立之流的嫉妒,产生隙端。在各路诸侯会聚的河中府鸦观楼上,李存孝与朱温赌带,生擒黄巢部将孟绝海,又大破葛存周一字长蛇阵,率十八骑冲入长安城,火烧永丰仓,复夺五名马,活捉邓天王,烈火阵中摔黄珪,五凤楼前射黄巢,立下了没遮挡的功劳。黄巢受挫后,从葛从周之计,夜劫李克用寨,路遇黄衣道人,被收走 “混唐宝剑”,后中李克用空营埋伏之计,败走灭巢山鸦儿谷,自刎身亡。唐僖宗驾回长安,以李存孝保驾有功,封为大唐护国勇南公。李克用永享晋王之爵,另赐并、沁、辽、朔四州之地,建王宫于太原府。
李克用与李存孝分别领兵巡视河南、河北。李克用至汴梁赴朱温宴会,遭陷遇危,幸亏李存孝在力服王彦章后赶到,救其脱险。朱温受挫后,恐李克用兴兵讨罪,乃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又买通佞臣田令孜,得封为大梁王。田令孜又诬李克用造反,宣朱温带兵劫驾至宝鸡山,僖宗饿困而死。李克用兵至长安,杀退朱温,处死田令孜,唐昭宗即位。
朱温欲强娶沧州节度使王铎之女为子媳,兵犯沧州,与刘知远大战于同台。晋王李克用率师击退梁兵,解沧州之危。朱温用计逼反五侯,进兵并州。李存孝率十八骑夜劫五侯兵营,活捉邓天王,病挟高思继,勇退五侯兵马。李克用封李存孝为沁州守将。李存信、康君立妒存孝之功,诬存孝反,骗存孝至太原,趁李克用酒醉之机,假传晋王之命,以五牛车裂之刑挣死李存孝。晋王酒醒,闻讯大为悲恸,处死李存信、康君立,盛葬李存孝于灵丘峪。
朱温知李存孝死,遂用王彦章之计,赂宰相李英,移皇城于汴梁,请昭宗迁都,自此纵横朝廷。后弑昭宗,篡帝位,改国号大梁,自号太祖皇帝。李克用会聚天下七十二镇诸候,兴兵百万,讨伐朱温。李存孝宝鸡山显圣,吓死王彦竜。朱温手下铁枪王彦章智杀高智继,气死晋王李克用。克用子李嗣源赵大潼城调取李友金,友金派史建塘领兵援助,史小挫王彦章,又派赵霸入汴梁骗取梁兵粮草十万,朱友珪再回汴梁搬粮,见其父朱温正与己妻乱伦作乐,遂怒弑朱温。友珪又被其弟友从所杀。友从即梁帝位,史建塘于狗家疃人头峪巧布“五方五帝阵”,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郭彦威通死王彦章。唐兵进军汴梁,杀死朱友从,灭梁,共拥晋王世子李存勖为后唐庄宗皇帝。梁晋连年交战不止,百姓饱受涂炭之苦。
李存勖即位后,溺于声色,时自傅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政事荒废,上下嗟怨, 后被叛军所杀。 晋王养子李嗣源于洛阳即帝位, 为后唐明宗皇帝。之初,内无声色,外无游畋,赏廉吏,治赃蠹,年谷屡登,兵革罕用。在位八年,为五代时期小康之世。明宗崩,次子李从原继位,号为闵帝。明宗养子、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长驱至洛阳,取代李从原,即位为废帝。受烟花妓女出身的张皇后所谗,将御妹永宁公主贬入冷宫监禁。其夫河东节度使石敬塘为报永宁公主之仇,写表称臣于契丹,且请以父礼事之,献燕、蓟十六州之地,约会契丹起兵,攻克洛阳,废帝李从珂跳火自焚,石敬塘遂即位于洛阳,为后晋高祖皇帝。
时王延政帝于闽之建州,自立国号曰殷。晋王遣刘知远率兵五万平之。又镇州安重荣连结并州铁笼山强贼孙飞虎作反,刘知远点兵二十万,率大将史弘肇、郭威扫平之,以功封为邠州太原府节度使。石敬塘死,齐王石重贵为帝,告哀契丹,不复称臣。契丹兴兵讨罪,率兵攻入济阳。幼主石重贵被俘投降,封为 “负义侯”,与太后徙居黄龙府,后晋灭亡。
刘知远即位于晋阳,复迁于大梁,是为北汉。在位二年,染暴疾崩。太子刘承祐即位为隐帝,日益骄纵,政非已出。及年壮,厌为大臣所制,听信谗言,计杀重臣杨邠、史弘肇等。郭威率兵清君侧,隐帝为手下乱兵所弑。从将士拥郭威即帝位,国号后周。郭威立妻兄之子柴荣为嗣子。刘崇闻信,称帝于晋阳,仍号北汉。周太祖郭威在位三年,以病卒,临终嘱葬以纸衣瓦棺。柴荣即位,号称世宗皇帝。
北汉主刘崇闻周主已崩,以厚赂请兵于契丹。契丹主遣杨兖州兵万骑,助汉王杀奔洛阳。周世宗御驾亲征,亲冒矢石,引兵督战。宿卫将赵匡胤身先士卒,大败北汉军于高平,以功封为殿前都点检。世宗驾崩,七岁太子柴宗训即位,号恭帝。时河东刘钧连接辽兵入寇,恭帝命赵匡胤领兵御敌。兵至陈桥驿,众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称为宋太祖皇帝。五代时期五十多年的纷争战乱旋告结束。
五代史的故事,在宋、辽、金、元时期就广泛流传,据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五 “京瓦伎艺”记载,北宋 “崇 (宁、大) 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 中就有 “霍四究说 ‘三分’、尹常卖 ‘五代史’”的记载; 南宋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也记载宋代说话有 “黄巢拨乱天下”的内容。又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43苗耀《神麓记》记载,在金代完颜亮时期,在金的西京大同府,就有一个叫刘敏的说书艺人,专门讲说五代史的故事。到了元代,又有专门讲述这一时期社会变乱故事的讲史小说 《五代史平话》 出现,同时,以敷演残唐五代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作品,亦大量出现,其中有 《李克用箭射双雕》 (白朴)、《飞虎峪存孝打虎》、《邓夫人哭存孝》 (关汉卿)、《压关楼叠挂午时牌》、《李存孝大战葛存周》、《十八骑误入长安》(陈以仁)、《朱全忠五路犯中原》、《狗家疃五虎困彦章》、《李嗣源复夺紫泥宣》、《镜新磨戏谏唐庄宗》等。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残唐五代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程度。
残唐五代战乱纷争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以山西为这一时期杀伐征战的重要舞台。这一时期的不少关键性历史人物,如晋王李克用,其麾下十三太保李存孝等,都是山西人,这几点,有不久前在山西代县发掘出的李克用墓和现在太原市西南四十里风峪沟内的李存孝墓为证。此外,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塘,后汉高祖刘知远等,都是从山西太原起事成王的。从唐·乾符二年 (875) 到天祐四年 (907) 唐哀帝禅让于朱温三十多年中的朱、李争斗,以及后来梁、唐之间的征战杀伐,其主要战场都在山西晋东南地区及晋豫、晋冀交界地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三十八回 “彦章智杀高思继” 一节所描写的 “朝梁暮晋” 的情况,在山西晋东南的泽州 (今晋城市)、潞安 (今长治市)等州、县的方志史料中,都有明白的记述。由于残唐五代时期许多重要人物、史事都是以山西为中心或与山西紧密关连,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在山西民间广泛流传,所以成为不少元代山西籍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等人笔下描写敷演的题材。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为罗贯中所作。罗贯中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小说呢?过去,这一问题始终令人感到费解。近年来,随着太原清徐 《罗氏家谱》的发现和罗贯中家世出身问题的澄清,这一问题也有了比较明白的答案。元末明初无名氏在 《录思簿续编》中记载罗贯中为 “太原人”,据笔者考证,罗贯中就是太原清徐 (旧清源县) 罗氏家族的成员。据 《罗氏家谱》记载,该家族始祖罗仲祥,“原籍四川成都府人”,“于后五代唐时,游宦于青州仆射,因原籍水灾,下户任内,避乱居白马山中”。谱中明言 “青州即今梗阳也”,而梗阳则是清徐县的古称。“仆射”乃是古代 “投壶射令”时主射者的称呼,秦、汉时成为宰相的代称,到唐末五代时,则衍为州、府一级行政长官的称呼。罗贯中乃取 “人本乎祖,物本乎天” 之意,取名罗本,又取 《仪礼·乡射》“不贯不释” (贯为中而不脱) 之意,取字贯中,名与字均与其家族始祖罗仲祥所任 “仆射”所司“主射”之意关合。罗仲祥到清徐任职和落户的时间,正是在残唐五代之际,其所避之 “乱”,正是由黄巢起义所引发的五代战乱。李克用从直北 (今山西雁北) 兵下长安,清徐是必由之路; 李克用功封晋阳,清徐与之近在咫尺; 五代英雄李存孝被 “五牛分尸”而死,墓地就在距清徐仅有三四十里之远的风峪沟口,李克用麾下另一名大将李存进的墓地,则在距风峪沟以北不足十几里的郑村,李克用之后的石敬塘、刘知远等,也都是从清徐附近的晋阳城起事成王的。所以,古代晋阳和清徐一带地区,既是五代战乱的主要战场、舞台,又是后来孕育产生五代史戏曲、小说故事的天然温床。正因为罗氏家族始祖罗仲祥被阻留、落籍于清徐时,有这样一段长期战乱,天下纷扰的历史背景,所以罗氏家族祖先对这一段时期亲身经历的故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记忆,并且把这些难忘的经历和见闻,口授相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以此看来,罗贯中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很可能是在“溯本穷源之思”的动机下进行的。过去,人们对罗贯中是太原人之说多存疑问,随着罗贯中家世出身问题的水落石出,不仅使罗贯中的命名之谜得以揭晓,也使其创作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作品的动机,得以昭然于天下。
以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 《五代史平话》相比,二者多有绝然不同之处。从篇幅内容上看,后者包括梁史平话一卷,唐史平话、晋史平话各二卷,汉史平话一卷,周史平话二卷,五代篇幅内容大体均衡,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全书六十回中,对晋王李克用及李存孝以山西为舞台活动的描写,即占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全书前五卷写梁、唐之间的征战,“到了第六卷,想在一卷内把唐、晋、汉、周一齐叙完”显得 “非常匆促” (赵景深语)。“大约写书的人写到唐,便没有耐心再创造出英雄来,连刘知远出世的故事 ( 《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均有详叙) 都来不及加进去了,也许作者根本就不曾见到过 《五代史平话》,也未可知。”(赵景深语)这个分析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又以元人杂剧中的五代史剧目与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相比,后者的不少情节都可以从前面列举的十多种元人杂剧中找到相应的来源,所以,后者很可能是罗贯中以这些当时流行的杂剧剧目为兰本,揉合山西晋中、晋东南一带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赵景深先生推测为“大约是元人杂剧根据《五代残唐》改作的”似乎倒错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写作 《李克用箭射双雕》的白朴和 《飞虎峪存孝打虎》《邓夫人哭存孝》的关汉卿的时代,要早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怎么会有前人 “改作”后人作品的道理呢?
罗贯中在写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时,进行了不少独立的虚构创作,如: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五代史平话》中,李存孝是被李克用派任为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邯郸)、磁州(今河南安阳)三州节度使的,而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罗贯中却改写为李存孝生前因战功卓著,被晋王李克用封派到号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的山西沁州(今山西沁县)担任“镇守使”之职。连史料所记李存孝因暗地交结朱温,被李克用擒回并州,车裂于牙门这一重要的情节,罗贯中也予以改写,写成李存孝受到康君立、李存信的妒忌、陷害,最终蒙受诬陷,被害身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及广大民众对李存孝这位民间草莽英雄的偏爱之情。另外,李存孝率十八骑误入长安情节,也是罗贯中所虚构。在 《五代史平话》及有关史料记载中,焚烧长安城粮草、斩虏而归者,乃是李克用部将薛志勤、康君立,统军入长安城者乃李克用,罗贯中把火烧永丰仓及率十八骑入长安的功劳移置于李存孝身上,目的也是为这位传奇英雄增辉。《五代史平话》中,写王彦章乃是在与李嗣源交战时中流失败走,创痛落马,被李绍奇活捉,劝降不从被斩;而《残唐》却改写为王彦章与李存勖、李嗣源、石敬塘、刘知远、郭彦威等 “五龙”交战不敌,拔剑自刎而死。象以上改造史实、虚构故事的事例,在 《残唐》 中非止一处,所以,我们可以说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是罗贯中独力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成就,首先是它成功地揭示描写了导致唐末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战乱的社会政治原因,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凶残、自私、荒淫、腐败的罪恶本质,并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品写唐末黄巢起义的爆发,是由于 “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用, 无钱不用”,“因此曹州反了王仙芝, 反了尚君长”。统治者 “多置州县,增吏困民”,“刮民资财,逋逃者被刑”,“赋敛繁重,力役无节”,当 “旱蝗水潦”的灾年,还要 “遣使刮民之谷”,使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黄巢举手一呼,使能招来 “饿夫百万”,结成浩荡义军,这一切都是由于统治者暴虐贪婪所致。朱温不仅勾结田令孜,骗取王位称号,而且害死唐僖宗、杀死唐昭宗,篡位后还悖逆乱伦,奸淫子媳,被其子朱友珪所弑,而朱友珪又被其弟朱友从杀死。统治阶级内部臣弑君、子杀父、父子相害,兄弟相残,凶残自私到毫无人性、悖逆人伦的地步,其罪恶本质暴露无遗。石敬塘为了报妻子受辱之仇,竟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父事契丹,将幽、云十六州土地、人民拱手让于外族,还自称“儿皇帝”,厚颜无耻之尤。作者对这些败类都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谴责。以上各个军阀藩镇集团为了各自的私利,不惜分裂国家,拥兵自重,还连年杀伐征战,使人民饱受战乱流离之苦,兵戈到处,“哭声震天,横尸蔽野”,他们每攻占一座城池,就 “放兵大掠三日”,甚至 “屠城”、“血洗”,“只因梁、晋交兵,杀得那军士受涂炭之苦,百姓有倒悬之急,天下荒荒,人民死其大半。”作品通过以上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在这种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广大民众对于明主贤臣的希冀和渴望。作品借 “史官”之口,对后唐明宗李嗣源给予赞扬:
明宗美善颇多,过亦不致太甚。求诸汉唐之时,盖亦贤主也。观其内无声色,外无游畋,不任宦官,废内藏库,四方贡物,悉归之有司。褒赏廉吏,严治贪默。虽四方未平,而中土绥靖,享屡丰之报。若辅佐得人,过举当又少矣。
从以上对李嗣源开明政治的充分肯定赞颂,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追求所在。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刻画了五代英雄李存孝的艺术形象。首先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本书对李存孝打虎的描写。作品写李克用在居延川箭服周德威以后,是夜即梦见一只猛虎飞入军帐,将自己扑翻,打折左臂。第二天,即演出了飞虎山灵求峪打虎一幕:
……到了飞虎山,果然高山旷野,情景异常; 幽禽怪兽,上下交鸣。晋王令军人布开围场。忽然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刮地遮天……只见山坡中忽然跃出一只斑烂猛虎,如水牛一般,在草坡中咆哮大叫……晋王慌自取了弓在手,搭箭当弦,望虎便射一箭,正中夹膀。其虎负痛,遂掩尾低头而走。晋王后面追赶,此及已到涧边,其虎踊身跳过,立在对岸,惊起群羊,即咬一口食之……晋王曰: 食羊小事也,只怕还噬那石上打睡的人,作何计较?急惊醒之,令其逃走。”于是令军士在对岸一齐叫喊,其人全然不动。原来风吹树响,涧水潺潺,其人睡熟,两耳无闻,正在做梦。忽有一羊窜过,惊醒其人,跳将起来,把眼一揉,见虎正在食羊,其人遂跳下漫汉石,脱了羊皮袄,伸手舒拳,要来打虎。那虎见人欲来打他,便弃了羊,对面扑来。其人躲过,只扑一个空,便倒在地,作一锦袋之状。其人赶上,用手挝住虎项,左胁下便打,右胁下便踢,那消数拳,其虎已死地下……其人低头看之,虎尾摇动,尚然不死,遂挽起虎尾,向石上掉了下来。对岸军人,尽皆看得痴呆……
在这一段描写之后,有赞颂李存孝打虎的 “古风”诗一篇,其内容与 《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后的 “古风”诗基本相同。只是后者在该诗第八句之后多出 “卞庄见后魂魄散,存孝遇时心胆狂”两句,可见其诗句是在照移存孝打虎古风诗时补写加入的。此外,《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写“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时,也有与存孝打虎描写近似、相同的文句出现,可见《水浒传》中武松、李逵打虎的描写均系从存孝打虎描写脱胎而来。所以,《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李存孝打虎的描写,虽然还比较简略,不如武松打虎的描写详细、生动、但却是我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最早的、颇具特色的打虎描写文字。
在 《残唐》 中,李存孝是一个传奇英雄,他的出生,是由于其母夜梦与石人成孕所生。他在投入李克用麾下以后的征战中,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传奇色彩也很浓烈。他虽然 “身不满七尺,骨瘦如柴,脸似病夫”,但在征战之时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在河中府鸦馆楼与朱温赌带,片刻之间就打死黄巢部将班翻浪、彭白虎,并在阵前“展臂生擒孟绝海,怀中似抱小婴孩”,而且摔死崔受、撅死耿彪、通死张龙,打死李虎,须臾之间就把葛存周手下四十八员健将尽数打死。最后又火烧永丰仓,十八骑大闹长安,在五凤楼前箭射黄巢,活捉邓天王,于灭巢山鸦儿谷通死黄巢、为唐王朝立下了“没遮挡的功劳”,被唐僖宗敕封为 “大唐护国勇南公”。以后,李存孝又力服王彦章,病挟高思继,为晋王立下赫赫战功。罗贯中在塑造刻画李存孝这位传奇英雄形象时,可以说是调动了各种手段,把他描写成一位常胜不败的将军,这在罗贯中所创作的几部小说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罗贯中把李存孝写成一位“无敌英雄”,并且改造史实,把李存孝的死因写成是最后蒙受康君立、李存信的诬陷冤屈,被害身亡,完全是由于作者对这个民间草莽英雄偏爱太深的缘故。作品把李存孝最后的驻守之地由邢、洺、磁三州改写为山西沁州,并且在写到李存孝被害身亡之后,化名“史官”写了一首诗赞: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以笔者考证,沁州乃是罗贯中离开故乡太原,南下漫游出晋途中所首先经过的地方。罗贯中把李存孝镇守之地改在沁州,并且写出这样动情的诗句,可以说完全是为了通过对李存孝的咏怀描写,寄托抒发自己深沉的乡土之思。
从现在的资料来看,罗贯中一共编篡、创作过五部白话长篇小说、三部戏剧作品。纵观罗贯中的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他所写的作品大部分是以“乱世”为题材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 (胡适 《三国志演义序》),罗贯中就写了其中的三个。其中,《三国》描写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晋武帝统一中国为止近一百年间的社会动乱史;《残唐》描写唐末黄巢起义以及五代时期的战乱历史; 《隋唐志传》描写隋末农民大起义及群雄纷争的故事; 《平妖传》和 《水浒传》所写的贝州王则起义和宋江起义,实际上也是两次局部地区的社会动乱。现在唯一留存的罗氏剧作 《风云会》,写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五代战乱的故事,实际上也是 “乱世”题材。综观上述情形、我们可以说罗贯中是一位描写 “乱世文学” 的专家。
关于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罗贯中创作的其他两部作品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 《水浒传》的创作时间前后问题,有的专家曾认为 《残唐》是摹仿 《三国》、《水浒》之作。其实不然。据笔者反复对勘分析,《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三国》有多处相同、相近的描写文字,如 《残唐》 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一章写唐僖宗驾幸西祁州,郑畋接驾文字与 《三国》卷一·五节 “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汉灵帝夜走北邙还京时董卓接驾文字相同;《残唐》第三十五回 “唐昭宗迁都汴梁”一章朱温逼昭宗禅让文字与 《三国》卷十六·九节 “废献帝曹丕篡汉”中曹丕逼献帝禅让文字相同;《残唐》第四十七回“废帝遣将追公主”一章中后唐废帝遣人追赶永宁公主文字与 《三国》卷十一·十节 “诸葛帝三气周瑜” 中周瑜遣人追赶孙尚香文字相同等,二书中相同,相近之处还有多数。不过,《残唐》描写文字及情节均不如 《三国》详细、生动,可以看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补、润饰、加工的。又有学者认为 《残唐》第二十九回“朱温计逼五侯反”一章有 “甘宁百骑劫曹营,威振东吴自此称。曾似勇南兵十八,五侯破胆尽皆惊”的诗赞,以此判断 《残唐》摹拟 《三国》,这一点也难以服人。因为除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四·五有 “甘宁百骑劫曹营”的描写外,早在陈寿 《三国志·吴志》 中就有甘宁百骑劫曹营的记载。很可能 《残唐》中李存孝夜劫王重荣寨的描写是受到《三国志》记载的启示而作,以后,罗贯中又把这一描写增润、补充、照移到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
又据柳存仁先生的考证,《水浒传》中有多处提及《残唐》人物李存孝、王彦章等人名字,可见《残唐》当作于《水浒传》之前,这一判断,也可以从“武松打虎”的古风赞诗中有“卞庄见后魂魄散,存孝遇时心胆狂”之句得到证实。
总之,《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的写作,应该是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 《水浒传》之前。与后二者相比,它在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显得粗疏、简陋,显示了章回小说体制草创初成阶段的痕迹和特点。它很可能是罗贯中写于中年时期的一部“练笔”之作。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珍品,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开山之作的珍贵价值。
上一篇:《死中求活》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下一篇:《水浒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