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七十岁,岁暮远徂征。
寒云结不解,陇水冻无声。
君看日近远,为忖长安城。
这首诗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九,而明嘉靖十年(1513)安国桂坡馆刻本《初学记》卷十八引作江总诗,题为《同庾信答林法师》,中华书局据清古香斋刻本排印的《初学记》又以“同”字为“周”字,乃遽改为周庾信诗。按安氏所刻《初学记》有残宋本为依据,所列诗题当属可信,唯以为江总诗则大谬。考《南史》,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隋兵渡江灭陈,后主与王公百司被俘送长安,尚书令江总正在此行之中。这便是江总一生中首次来到长安的时间。陈后主祯明三年亦即隋文帝开皇九年,而庾信早在开皇元年(581)已物故,江总既不可能与庾信在长安相见,又焉能有同答林法师之事?
周弘正初仕梁朝,侯景之乱,至江陵归附梁元帝,授黄门侍郎,迁左民尚书,加散骑常侍。此时庾信亦在江陵,官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由《庾信集》今存赠别周氏兄弟诗来看,周弘正与庾信在江陵时期当有密切交往。江陵陷落,周弘正遁围而出,转归建康(今江苏南京)依梁敬帝。入陈,授太子詹事。天嘉元年(560),迁侍中,国子祭酒。周、陈通好,陈朝乃派周弘正出使长安,迎接留在长安的安成王陈顼(即后来的陈宣帝)回国。直至天嘉三年春正月,北周遣使送陈顼南归,周弘正一同护送返回建康。
周弘正此次抵达长安,与阔别六年之久的老友庾信重逢了。他乡遇故知,二人愉悦之情可以想见。等到周弘正告别长安之日,庾信眷念二人交谊、慨叹己身遭遇的感情如长江之水夺峡而出,再也遏制不住。今天保存在庾集中的送别周弘正的诗竟有三题四首之多。这些诗缠绵沉痛,足可说明周、庾的交情是何等笃厚。
由此推想,周弘正驻足长安的两年中,必是和庾信等南朝旧臣时相过从酬唱。在庾信现存的作品中虽然已不见有以《答林法师》命题的诗,但认为庾信、周弘正与林法师曾有过雅集,彼此各有所作,弘正之作题曰《同庾信答林法师》,应该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至于林法师究竟为谁,史无明文,疑即北周同州(今陕西大荔)法师任道林,《广弘明集》卷十载其《修述邺宫新殿废佛诏对事》一文,其馀事迹亦无考。
周弘正的这首诗语意浅显,所写无非是北上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开头两句直接从岁晚客行写入,上句点行年,下句点岁时。周弘正抵达长安是在元嘉元年三月,这一年他六十五岁,此处说“七十岁”,当是举其成数而言。再由“岁暮”二字推断,他们一行北上出发的时间应在上一年亦即永定三年(559)的岁尾,此时隋文帝已即帝位,并已徙封陈顼为安成王,但尚未改元元嘉。“徂征”的意思是说远行,这里用“远徂征”代指客行,似曾熔裁过西晋陆机的诗句:“牵世婴时网,驾言远徂征。”(《于承明作与士龙》)而且以此行为作客,其中也含有悲苦难言之情。
三、四两句,具体描写北地景色。寒云布结,陇水成冰,俱承“岁暮”二字而来。北地岁暮,适值隆冬,行旅艰难,诗人身履其境,不免有遭际苦寒荼毒的喟叹。五、六两句,结出此行目的地在长安,以急欲到达的心情遥切答诗之意。这里用“日近远,为忖长安城”,涉及到一段有名的睿智故事。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司马绍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坐在晋元帝膝上玩耍,恰在此时有人从长安来报告那里的消息,元帝就问明帝:“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一个离我们更远一些?”明帝说:“太阳远。没听说谁从太阳那里来。”第二天,元帝与群臣宴会,又用这事问明帝,明帝竟回答:“太阳近。因为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是“日近长安远”,还是“日远长安近”,诗人的思忖中有向往有企盼,这是由他此行迎驾的使命所决定的。
周弘正自称有才无相,生得状貌不扬,还有些口吃,但博学专精,尤善谈玄理,是梁末玄宗领袖。所作诗不多,今存十余首,皆明白晓畅,富有真情实感。
上一篇:《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丘迟》原文|赏析
下一篇:《答柳恽·吴均》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