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遁贤。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烟。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图牒复磨灭,碑版谁闻传?莫辨百世后,安知千载前?且伸独往意,乘月弄潺湲。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人在对现世失望后,往往祈向神仙佛道,企望在作彼岸世界的徜徉想象中,获得对此岸世界失去的东西的补偿。而一旦到达彼岸世界也进而怀疑,进而不信,那么他也就大彻大悟,也就“嗒焉若丧”,“心如死灰”了。道家不同于道教,庄子笔下的神人与张天师也大异其趣,要领会道家的至妙玄理,还必须参透道教这一关,从对神仙化的世俗之欲中再超脱,达到至人无我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然而虽说超脱,其骨子里,却仍是对人间世的翻了一个筋斗的极度绝望。临川之贬后,谢灵运的诗作就表现了这种精神状态,数年前在永嘉,在会稽的那种“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登临海峤》)的企望已经不见,而代之以对神异仙踪的怀疑,这在《入彭蠡湖口》诗中已露端倪,而在到临川任后所作的本诗中,表现就更为明显了。
华子冈,在临川南城县(今属江西)四十五里,谢客《游名山志》,“华子冈,麻源第三谷。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禄里先生弟子,翔集此顶,故华子为称也。”而所谓麻源,则是因女仙麻姑得名,南城有麻姑坛,其北为麻源,麻源有三谷,一为麻姑山南涧,二为麻姑山北涧,三即华子冈。诗题“是麻源第三谷”,即释其意,颇疑原为题下小注,然《文选》所录题即如此,后人相因,遂为定题。
起四句总写登山前所望见华子冈奇景,江西古为南荒之地,南方火德,色赤,起句先点明地理位置,下三句承“炎德”写奇景,虽已时属秋冬,而寒山之上桂树仍然荣丽。铜山赭赤,映照着深涧碧泉,山路上飞泉殷红,奔流而下,这红泉是因山色映射,日光下照所致;抑或是土质渗泉,为之染色而成,则远望而不可详究了。《山居赋》说·“石照涧而映红”,又云“泛丹沙于红泉”,其景正同。
“既枉”两句打转,入“华子”题意。如此奇幻的胜景,古往今来当吸引过无数的哲人高士,他们或者枉驾暂访,或者结庐肥遁,无怪乎民间、方志有许许多多的传说记载,这又怎能不引逗起诗人的游兴呢?于是他在下临无底深谷,上接窈寞青天的崎岖小路上拾级攀登,终于登上了华子冈首,历经幽仄后,放眼远望,万类伏于足下,这时诗人也不禁与这灵境化为一体,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羽人”以下四句写登山后寻访仙踪。由欲仙之感,诗人自然产生了求访传说、记载中仙迹的愿望。然而羽化登仙的先哲,那缥缈的身影既已绝迹;可与丹丘神山比并的华子冈,也如同竹筌之无鱼,空空如也。记载中的图书谱牒已经磨灭,金石碑版也不复流传。寻踪至此,诗人忽然省悟,自己的行事,百世之后人们当无由得知,那么千载前的仙踪,又怎能探究呢?这寻仙之举岂非可笑?
明白了神仙之事本不可凭,身后是非又何必萦怀,一时,诗人似已大彻大悟。人间的一切乃至世人所向往的一切都已不复萦心,庄子不是说过:“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独往,也就是“独与天地相往来”。与自然大道化为一体。山月已升,正可在照彻天地的澄光银辉中赏玩那清净无垢的潺潺山泉。而一切的一切,包括这月夜山中的逸兴,也都是为一时之间适己任心而已,正不必以此自高,正不必去考虑什么今日之我,千古后如何;亦如同我在今日,原不必去寻访古仙先哲然。古与今,真与伪,是与非,物与我,无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未知读者在谢客这种逍遥自在中感到些什么?在笔者,则感到诗人心中,那业已变得微漠了的幽愤悲哀……
奇幻的景物,访古的幽思,至玄的妙理,以及这一切之下的微漠的哀思,在诗中交融为一体,较之临川之前诸作来,本诗写得更为圆融,也表现出谢诗的一些新进境。
全诗实分四个层次,其基本间架,仍是谢客所创的情景互转,曲屈以尽其意的写法,但层次间的过接,状景的方式已有所变化。如果说一、二层之间,三、四层之间,仍是用的以议论(或抒情)作顿束转接的老方法,那么二、三层之间,由登山到访仙却已泯去形迹,只由登山所生凌云之感,从意念上转入访仙,而“云烟”、“仿佛”对应,在气氛上若即若离,连中又有转折,以“升”与“绝”对照,拗入反一层意思,遂从圆润中现出拗峭之势。如果说“桂树凌寒山”,以“桂树”置“寒山”上,又加“凌”字点睛,以显示欣荣之致;“铜陵”一联设色精致,动词“映”,“泻”,更贴切传神:都表现了谢客一贯的善写物状以寄意的特点;那么二层的“险径”、“天路”一联,三层的“图牒”、“碑版”一联,四层的“乘月弄潺湲”,已将记行写景寓情完全揉合在一起写,绝无芜累之病。洗削繁丽,笔走轻越,是南朝至盛唐王孟,山水诗发展的总趋势,而这一趋势,在谢客后期作品中已自己起步了。
本诗用典的技巧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羽人绝仿佛,丹丘徒空筌”一居诗首,一居篇中,分用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及“时仿佛以遥见兮”、“仰羽人于丹丘”。不仅切合即目之景,不啻似口出,且暗暗蕴有以屈子流放自比之意。但仙说空幻,儒家的屈子也并不能给诗人以解脱,于是一归于庄生独往之意。谢诗用典尤多庄、骚,佳句叠出;而像如此连用以寓意,且完全不落痕迹,又显出了后来杜诗用典的先兆。
上一篇:《入关故人别·王褒》原文|赏析
下一篇:《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