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
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
迴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
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夜泊巴陵》描摹的是一个凄清荒寒的世界。诗人朱超,几乎是不动声色地将那进入个人视界的荒寒物象驱遣入诗,凸现出来,便给读者造成一种荒凉静寂的夜泊氛围和凄清孤苦的人生感受。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薮》内编四)。这首诗,通篇写景。发端两句,揭出月夜舟泊的大环境。三江静寂,云雾尽收,已足以给人一片空明无依的感觉;而用“三江”、“四边”,更触到巴陵景象的特征,无端生出一派阔大与苍茫来。第三句以下,转入对夜泊所见的种种物象的细微描写,深得“阔大者半必细”的写景三昧;写法上则由近至远,渐次荡开,以景作结,含有不尽之意。
诗人夜泊巴陵,舟傍寒浦,因此下笔即从身边的河港写起。淤泥,是说河道已被淤泥阻塞。挽,本指牵引,此代称挽引之船。劣,仅也。不通挽,即不通航,与下句“劣容舟”意稍近。“寒浦劣容舟”五字,承“淤泥不通挽”拓展,把眼下巴陵航运冷落、舟楫不通、景况凄凉的情形表现得逼真动人。语句之间,透出作者一丝孤泊凄苦的情绪。
“迴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四句,从眼前景物荡开,将视界引向更为荒寒残破的旷野,以景结情,耐人寻味。回风,即旋风。长草,形容岸苇茂密,衰草连天。一个“折”字,造成画面的动感和衰飒的意象,用字不俗。“轻冰断细流”是实写,又点明夜泊的时令,同时还是对“寒浦”一句的呼应,很能加深夜泊寒凉的苦味。“古村”两句,乃全诗结语。古村列树,隐含前人故国乔木之典。用一“空”字,即有丛树自有而人民离散之意。戍楼,是军营中供瞭望、报警的望楼。“荒戍久无楼”,是说戍所荒凉,望楼久颓,喻乡土残破,防卫荡然。这结句虽纯然写景,非卒章见志,却自有一种复杂深隐的感情溢于文外,让人去窥探作者的诗心。如果联系诗题,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朱超在这首诗中,倒底潜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夜泊巴陵,他为何不去表现“巴陵胜状”,却要展示凄清荒寒的图画呢?
在历史上,朱超是个小人物,始末未详。《隋书》说他为“梁中书舍人”,曾有集一卷。从他留存的诗看,他应该是梁末时人,很可能追随过梁元帝萧绎。元帝曾有《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全诗春情浩荡,色调明丽,有“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之类的描写,可见元帝笔下的巴陵尚未经过战争的破坏。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后,巴陵在两年间连续两次遭受侯景与陆纳的叛军洗劫。朱超的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跟元帝时的巴陵相较,可说是面目全非。据“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两句,或可作这样的推想:在梁元帝败亡数年后的一个寒夜,诗人泊舟巴陵,目睹江山残破,突然忆起故主昔日泊舟旧地时所作的刻画,不禁心潮起伏,悲苦难持,于是写下眼前巴陵的种种荒寒景象。若此,这首诗就超出了一般行旅诗的界限,在直笔摹景的后面,有十分深长的亡国之思了。因为巴陵按说是最容易激发诗人灵感的去处。洞庭、君山、湘灵、帝子……烟波浩渺的气象与充满奇情异彩的传说,总引得文人墨客搦笔摹状,一展才情。可朱超有意避开这一切,将笔触转向巴陵的郊原旷野,写下一首荒寒孤苦的巴陵别调,寄托他历经战争惨剧和饱受亡国苦痛的人生感受。于是,他置八百里洞庭而不顾,遣种种凄清、荒寒、残破、萧条物象于笔端,从月夜三江徐徐写起,至荒戍无楼嘎然顿断,把诗作写得满目凄然,触处悲怆。虽然朱超始终没有明白地倾吐个人的感情,但细心的读者该明瞭这些造作背后潜藏的一颗创痛巨深的诗心吧?
上一篇:《夜梦故人·何逊》原文|赏析
下一篇:《夜游北园·萧纲》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