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辰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自建安以来,诗坛出现了一种摹拟前人诗体的风气。这种风气盖始于文人作家摹仿乐府旧题,后来便扩展为摹仿前代作家的创作。不过六朝人虽说摹仿,究竟还保存和体现了摹仿者本人的风格特征。这跟明代拟古主义者亦步亦趋、生吞活剥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
刘公干即“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他写诗曾与曹植齐名,成就高于侪辈。可惜作品传世太少,其中以《赠从弟三首》最为有名。而鲍照集中今所存的《学刘公干体五首》,除第二首有可能摹仿刘桢《赠从弟三首》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外,其它各诗很难确指为摹仿刘诗某首。近人黄节认为这第三首是摹仿刘桢《赠从弟》中“凤凰集南岳”一首的,绎玩诗旨,其说恐亦未必可靠。只好阙疑。但刘桢诗今虽仅存十五首,却能见出作者的个性。他确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外具清高之风,内禀坚贞之节。因此他的诗很能代表建安时代知识分子凛然有风骨的一面。鲍照的这五首《学刘公干体》,确实也体现了刘桢的人和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我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了。
此诗通首用比体,即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而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而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而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鲍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文选》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鲍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鲍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而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界。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而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鲍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鲍照而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而求得发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上一篇:《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原文|赏析
下一篇:《学省愁卧·沈约》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