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皦鸣索群。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这是曹植《杂诗七首》的第三首,写作年代不详。诗中写了一位独处空闺的织妇对良人的思念之情,前人或认为其中有寄托,但也无甚确证。因此,我们也不必穿凿附会,还是来享受一下诗中的美感吧。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节,开头四句为第一节。“西北有织妇”,这是古诗中多见的起兴手法,如《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即是。绮缟,华丽的白色生绢。前两句写一位深闺的少妇,她每天都在织着美丽的丝帛,然而,今天她的织品,却繁多而又错乱。接着两句,写织妇从清晨开始就拿起梭子,但到太阳西斜,还尚未织成纹理。明晨,清晨。日昃,太阳过午西斜。《诗》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移动位置)。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云:“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以上四句化用其意,都是用具体的动作来反映织妇神思恍惚的心理状态,但却没有交代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悬念”。
中间六句是直接描写织妇的心情,也是对她为何心如乱丝的解释。“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凡有心事而睡不着觉的人总是感到夜长,而在这漫漫长夜中织妇却一直在深深地悲叹,而且这叹息之声,竟而化作了长啸,一直上达青天,可见其心事何等沉重,何等浩茫!这沉重的心事究竟是什么?下面四句是正面交代:织妇守着空闺,丈夫远行从军去了。本来约定三年就能归来,可如今却已过了九个年头。这就是思妇悲苦的原因。丈夫出外,思妇独自一人在家,这已经是一层凄凉了;本来说好三年回来,思妇天天盼着,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满以为可以相聚,结果却没有回来,这凄凉悲苦又增一层。三年过去,再三年过去,又三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见丈夫归来,试想这凄凉悲苦,又要增加多少层?!难怪思妇要终夜长叹,悲冲青云,也难怪思妇要神思恍惚,终日坐机却织不成绢了!
第三节是最后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思妇看到失群的飞鸟绕着树林飞翔,噭噭(象声词,鸣叫声)悲鸣。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与飞鸟何等相似。最后两句,诗人用生花之笔,让思妇忽发奇想:希望自己化为阳光,向南方飞驰而去,照见自己的丈夫。这个浪漫主义的幻想显得非常突兀,但又非常合乎情理。织妇思念等待丈夫已整整九年,至今还不能相见,那又有什么办法能解除相思之苦呢?而天上的阳光,却能普照大地,既能照到自己,也能照到丈夫,阳光是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的。这个高超的艺术构思,把思妇刻骨铭心的相思,写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这可以说是曹植的独创,它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的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描写思妇月夜念夫时,也曾突发奇想道:“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不能不说是化用了曹植诗句的意境。
全诗三节,从动作到太息,从太息到幻思,写织妇的相思,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不愧为曹植的佳作之一。
上一篇:《杂诗七首(其一)曹植》原文|赏析
下一篇:《杂诗七首(其六)曹植》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