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宫朝绝磬,月殿夕无扉。
网交双树叶,轮断七灯辉。
香尽奁犹馥,幡尘画渐微。
借问将何见,风气动天衣。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座空废佛寺的颓败荒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心头的怅惘和感伤。
巴陵,今湖南岳阳。作者途经巴陵,漫游山野,忽见一座寺院,便信步走进了山门。这是一座久已空废的佛寺,外观尚整齐,还显露出一些昔日的庄严气象,但寺内早已残破不堪,到处蛛网横结,使人举步难行。看来,这里不仅早已没有了诵经念佛的和尚,而且也杳无游人光顾。佛寺废弃已久,路人皆熟视无睹,有心的作者偶然路过,对它发生了兴趣。
寺内的大殿,窗扇残缺破损,门扉也不知去向。风是这大殿的常客,任意进出,无所顾忌。殿中空寂而阴暗。只见香案依旧,钟磬犹陈,却覆满灰尘。低垂的幡帐,彩色早已褪旧,但帐上的佛画还依稀可辨。佛像前,供奉的长明灯已是油盏枯干,藏香的空匣似乎还散发出淡淡的馀馨。这一切都在追忆着大殿的昔日,那香雾缭绕、木鱼声声的繁荣盛况。然而,磬鼓虽在,击磬之人却不知去向何方?在这一片残留破损之中,唯有正中的佛像巍然端坐,栩栩如生。它那似闭非闭的眼睑,似笑非笑的唇边,威严而神秘地俯视着人间。那佛衣上的绉折,那宽大袍袖的边缘,刻画得这般细致、流畅、生动。一阵凉风穿过大殿,佛衣似乎轻轻飘起。
站在这阴森而破落废弃的大殿之中,仰望这尊被世人遗忘的佛像,忧郁、伤感、寂寞、凄凉的情绪交织弥漫在作者的胸中。也许,他在想像着这佛像的过去,何等金碧辉煌,何等气象庄严,曾有多少善男信女匍伏在佛像脚下,祈求着佛的佑护。如今已是灯灭香尽,佛像孑然,一片沉寂。也许,他在想像着这寺院的昔日,高高的刹杆上幡幢飞扬,庄严的大殿里钟磬齐鸣,朗朗的诵经声和着磬鼓木鱼,迎接那晨曦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陪伴着夜空中清辉照耀的月亮。如今,庙院已是墙垣颓圮,门窗破损。太阳和月亮,依旧是每日的落下、升起,可那钟声、磬声、诵读的经声却无从再闻。时间如水,历史无情。它带走了过去的繁华昌盛,带走了昔日的威严显赫,纵然是千人顶礼、万人膜拜的无量之佛,也逃脱不了这一盛一衰的厄难。“借问将何见,风气动天衣。”作者面对这废弃的寺院,阴沉的大殿,寂寞的大佛,仿佛贴近了那无情的历史,如水流逝的时光,从而深感人生的空虚渺茫。诗在描写寺院的空废荒败的同时,处处隐约透出昔日香火隆盛的痕迹;在貌似平静的客观景物的流览之中,深藏着作者的人生感喟。由于作者所面对的是代表着永恒和法力的宗教偶像,这种空虚渺茫的感受就显得特别沉重。
在这首诗中,作者采用了一些出自佛经的典故,使这些典故的含义与诗中的景物描写形成对照,借以表达他的世界渺然、人生茫茫的怅惘和感伤。“日宫”、“月殿”都出自于佛典《起世经》。佛经以太阳所居为“日宫殿”,月亮所居为“月宫殿”,二宫均以纯净明亮的金银制造而成,故光明彻天,普照人间。诗中用来借指供奉佛像的大殿,暗示着昔日的辉煌,与今天的“绝磬”、“无扉”的荒凉破败构成鲜明的对比。“轮断七灯辉”的典故见于《智度论》。讲经者声称:“燃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使“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便可显示供奉者的虔诚之心,得到佛赐与的无量福寿。这里既用来描写大殿中香火熄灭的凄凉,以与昔日的彻夜光明对比,同时又借典故的内涵透出作者对佛也并非是法力无边的感叹。“天衣”指菩萨之衣,出自《大藏经》:“菩萨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龙八部,满虚空中,作天伎乐,雨妙香花,璎珞天衣不可称数。”“借问将何见,风气动天衣”两句,以动写静,在赞赏佛像塑造工艺的精美的同时,以“天衣”一词而使人联想到佛经所描绘的菩萨放大光明、乐声四彻、满空飞花的盛况,来对照佛像此刻的尘灰满面、兀然独坐和冷落寂寞,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惆怅。用典,有丰富诗歌的意象,深化诗歌的思想涵蕴的作用。这首诗的用典不仅如此,还能将典故的字面意义与诗中的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这样,读者即使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与含意,不能体味到诗人艺术构思的魅力,也并不妨碍他们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而使作者赢得了更为普遍的理解。此外,用字精巧,对仗工整,音韵流转,风格清丽,也是这首诗的特点。
上一篇:《游岭门山·谢灵运》原文|赏析
下一篇:《游敬亭山·谢脁》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