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花落触物的声音。缫车:抽茧丝的工具。牛衣:粗布衣服。一说“草制的蓑衣”。漫:很。野人:郊野居住的农民。
入选理由:
传统词的题材拓展,以农村生活为内容写词的名篇。
诗词赏析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今江苏徐州)发生春旱,太守苏轼到城东二十里地的石潭求雨。入夏后得雨,于是前去谢神,作者便将沿途所见的农村风光写成一组五首《浣溪沙》,前面还加小序说明,此是第四首。从词的内容看,上阕写农村里的忙碌和古朴自然的生活状况,如同一幅风俗画,尤以“牛衣”句画意鲜明。在这一幅风俗画中我们读出了诗人作为太守的喜悦之情,读出了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地方官的政绩。在组词的第二首中有“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的描写。人民热爱他,欢迎他,连村姑们都特意化了妆,成群拥挤在门边争睹太守的风采。因此可以说是苏轼的人格和勤政才换来这样一幅祥和自然而又充满生机的风俗画,是他的关怀和爱护才有了与人民融和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读词更重在读人。下阕由上阕首句伏下的“枣花簌簌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接着“纪行”。表面上看前两句好像写的是一个游客,还有点饱食终日酒囊饭袋的样子,但最后一句就将前面的感觉否定了。“敲门试问”几个字,多么谦和,多么有礼貌,连要一点水喝也是这样拘谨约束,决非一个醉汉推门大叫的行为。这样描写自然流露了他的爱民之心,决不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太守。也可以看出他至少是轻装简从,而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作势,或许就是他一人前去,才写得出“敲门试问”的细微心理。“野人家”三个字也透露出他接近人民,不分彼此,什么地方,什么人家都可以去问一问、谈一谈的性格特点。
上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注解与赏析
下一篇:《苏 轼·浣溪沙》原文注解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