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夜光杯》曾经谈过事前诸葛亮与事后诸葛亮问题。近阅《文史知识》,见有一文谈及梁启超谈论诸葛亮的一些话,颇为有趣,值得一抄。
大家知道,刘备跟诸葛亮见面时,诸葛亮就贡献了那有名的“隆中对策”,断定了天下三分之势。这就使得传说中的诸葛亮成为先知者的典型。梁启超却对此表示疑问:说诸葛亮在隆中对天下大事的估计与以后事态说成完全一致,实可怀疑。“试思当时(刘)备(诸葛)亮两人对谈,谁则知者?除非两人之中之一人有笔记。不然,则两人中一人事后与人谈及,世乃得知耳。事后之言,本质已不能无变,而再加以修史者之文饰,故吾侪对于彼所记者非‘打折扣’不可也”。
以上是照抄的话。抄后却也有点启发。其一是,不能完全相信天下真有百分之百的事前诸葛亮。那时既无广播电视,又没有报纸杂志,说诸葛亮竟能分毫不爽地预见以后天下三分的事态,确是难以相信的。所以我对于梁启超用“打折扣”三个字来评“隆中对策”,非常赞赏。这三个字,既没有完全否定诸葛亮的预见,肯定他是个杰出人物,也不完全相信“隆中对策”的每句话都是真实无讹。
梁启超这话对我的第二点启发,是现在到处都鼓励咱们老年人写回忆录。我们已读到许多好的回忆录,增长了后辈知识。但是对于写者来说,就得注意避免梁启超所说的“打折扣”。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事,正如梁启超说的,“事后之言,本质已不能无变”,当时是怎么样“过五关,斩六将”的,就实事求是地照样写,不要拿今天的眼光来夸耀当年“山人早已算定了隆中对策”了。这其实并不能说明你是事前诸葛亮,恰恰相反,连个事后诸葛亮都够不上。其实呢,读者是会独立思考的,也会如梁启超那样“故吾侪对于彼所记者非‘打折扣’不可也。”
有句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唯谨慎乃能先知,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就说写自己的“过五关,斩六将”和“隆中对策”吧,也得谨慎从事才好。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1988年新华出版社《林放杂文选》)
赏析林放是著名新闻工作者,又是杂文大家。他的杂文、随笔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上的落后、愚昧和虚伪,又热情地讴歌不畏艰险、献身四化的开拓者。他在早些年曾提出“软些软些再软些”的主张,以后又接受毛泽东的意见,改为“软中有硬”。他的大量作品就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梁启超说“隆中对策”》这篇读书随笔,也是软中有硬的。梁启超对诸葛亮未出山就提出了“隆中对策”有所怀疑,要“打折扣”,林放同意这种看法。诸葛亮与刘备谈“隆中对策”,历来为人们传为美谈,几乎没有人提出疑义。梁启超排除众议,提出新的看法,这会引导人们不要轻信对古人的一些传说和不准确的历史记载,不要把诸葛亮变成神机妙算的神人。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预见是可能的,但要有条件、有限度,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先知者。所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不但有利于这段史实的研究,而且对于今日破除个人迷信也是有好处的。
还需注意,对史实的重新审视,纠正一些传统的不准确的说法,要实事求是,要有分寸。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梁启超对“隆中对策”用了“打折扣”三个字,是很有讲究的。林放对这三个字甚为赞赏。这仍肯定诸葛亮是一位十分杰出的人物,但又不完全相信“隆中对策”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无讹的,这就是一种有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也是林放文章一贯遵循的准则。
谈古与论今紧紧相连,林放进而谈到今人写回忆录的问题。他既肯定有许多写得好的回忆录,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夸耀,而要谨慎从事,免得叫后人去“打折扣”。这又是对今人的谆谆告诫。林放的文章看似讲三国故事,实则意在今人,这不正是“软中有硬”、刚柔相济吗!
上一篇:《四月二十五日致贾平凹书》原文|赏析
下一篇:《蔷薇》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