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②,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③:“此散人也。”散人不知耻,乃从而称之。或笑曰:“彼病子之散而目之④,子反以为其号,何也?”散人曰:“天地之大者也,在大虚中一物耳。劳乎覆载,劳乎运行,差之晷度,寒暑错乱⑤。望斯须之散,其可得耶?水土之散,稽有用乎:水之散,为雨为露,为霜为雪;水之局⑥,为潴为洳,为潦为汙⑦。土之散,封之可崇,穴之可深,生可以艺⑧,死可以入;土之局,埙不可以为堤,甓不可以为孟⑨,得非散能通于变化局不能耶?退若不散,守名之筌⑩;进若不散,执时之权。筌可守耶,权可执耶?”遂为散歌散咏以志其散。
(《甫里集》)
注释①散人——闲散不为世用之人,亦即隐士。②羁限——拘束限制。③外之——将其(江湖散人)排除在外。④彼病子之散而目之——那些人(指束于礼乐者)不满你的散诞放纵,并且将你视为散人。⑤差之晷(gui)度,寒暑错乱——日月运行稍微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季节的错乱。⑥局——局限、拘束。⑦为潴(zhu)为洳(ru),为潦(lao)为汙(wu)——潴、洳,指水坑;潦、汙,指积水。⑧艺——种植、培育。⑨埙(xun)不可以为堤,甓(pi)不可以为盂——埙不能够用来筑堤,砖不能够改制成盆盂。埙,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甓,砖。盂,一种盛液体的容器。⑩筌——捕鱼的竹器。此指儒家的礼教规范。
赏析以记述虚拟中的人物言行、情思,比况自己的人生志趣、理想的“传体文”,自魏晋以降,时有人作。著名者如阮籍《大人先生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王绩《五斗先生传》,均被论者目之为作者的“自传”。但直接以自己的名号入题作传以形容自己的声貌心迹,也许始自陆龟蒙这篇《江湖散人传》。
“散人者,散诞之人也。”文章一开头就对散人给予界定。紧接着从“心”、“意”、“形”、“神”四个方面具体说明散人之“散”。其中,“心”和“意”指思想意识(精神),“形”指外在的形貌,“神”指气质(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可见,这个“散人”既不是意散形不散的无奈的随波逐流者,也不是形散心不散的欺世盗名之徒,而是内外如一、形意俱散的真正的“散人”。达到了无拘无束、不为世情俗务、荣辱得失所烦恼的境界。因而,当一些所谓“拘于礼乐”的正人君子将他排斥出同列之外的时候,他一点儿也不感到诧异,并且认真地向不明就里的人解释。他为什么接受“散人”这一绰号呢?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万物,有的难脱“羁限”,属于不可散之列。如天、地、日、月等等。它们担负着覆盖、承负、分昼夜、明四时的重要职责,一旦违章行事,就会铸成“寒暑错乱”等重大失误。因此,这一类发挥重要作用的“物”,是不能够散,也不应该散的;另一部分“物”则属可散可不散之列,比如水和土。“雨、露、霜、雪”,显示的是水的“散”的形态,“潴、洳、潦、汙”则是水的“局”的形态。松散的土,可以堆成高高的土堆,也可以掘下深深的土坑,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松散的土上生长,死亡了的东西可以埋入松软的土中。如果土被强力拘禁、改造,它就像“埙”、“甓”一样,变为成型固定之物,从而失掉其顺随自然、易于变化的本性了。正是基于对“散能通于变化”而“局不能”的认识,“传主”才选择了“散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并欣然接受了“散人”的名号。“退若不散,守名之筌;进若不散,执时之权。筌可守耶,权可执耶”几句,是本文的重笔。它既是对沽名钓誉的假隐和汲汲于功利的入仕行为的否定,也是自己决意归隐信念的明确表白。史称他隐居松江甫里之后,不与俗交、亲身农耕,时常以舟载笔床、茶灶、钓具等物往来山水之间,后来,唐统治者曾以“高士”征召,他坚辞不就。可见他的确是一个“江湖散人”。
当然,陆龟蒙并不是完全忘却世事之人,且不论他曾写出《野庙碑》、《蠹化》等投枪匕首式的深刻揭露黑暗现实之作,即以本篇而论,何尝没有不平之情?他被“束于礼乐者,外之”,表明自己不为当权者、“正人君子”们所容纳;他将事物分为“不可散”,“可散可不散”两类,包含着既然不被重用,不能担当重任改变现实,又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只有做个“散人”的弦外之音。他甘为“散人”的人生选择,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摒弃与抗争。
这篇文章虽说满篇皆“散”(文中共有20个散字),但由于作者始终紧紧围绕“散人”这一议题,按照定义、具体内涵、成名原因的顺序去写,就显得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在布局谋篇上,本文对柳宗元《种树郭蠹驼传》似乎有所借鉴,而其创作的主观动机,则与前边所列阮籍、陶渊明、王绩之作一脉相承。清人纪昀曾说:陆龟蒙的小品文,虽“不及日休(皮日休)文薮时标伟论。然闲情别致,亦复自成一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的就是《江湖散人传》一类的作品。
上一篇:《读碑》原文|赏析
下一篇:《艺术的魅力——看李琦同志所绘毛主席肖像抒感》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