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②,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④同犬羊,犀兕⑤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⑥之中,织辞鱼网⑦之上,其为彪炳⑧,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⑨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⑩,五音比而成韶夏(11),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12),丧言不文(13),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14)伪,故称“美言不信”(15),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16),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17),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辩,于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18),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19)所以饰容,而盼倩(20)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21)。固知翠纶桂饵(22),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23),恶文太章;贲象穷白(24),贵乎反本。夫能设模(25)以位理,拟地(26)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27),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28)耀乎朱蓝,间色(29)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30)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兹华乃赡(31)。吴锦好渝,舜英徒艳(32)。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
注释①本文引述《孝》、《老》、《庄》、《韩》的言论,并以之为例,论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文附于质”,“质待于文”,两者是相结合的。但文章之美,起主导作用的是“情”而不是“采”,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本身。这是刘勰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之一,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散见于各篇之内。文中所举《孝》、《老》、《庄》、《韩》,其中不少是“文质彬彬”的小品文。②文章——这里并非指作品,“文”是有条理,“章”是有色彩,是文采鲜明的意思。③沦漪(yi)——水上微波。④鞹(kuo)——没有毛的皮革。⑤犀兕(xisi)——形似牛,犀是雄的,兕是雌的。⑥镂心鸟迹——镂心,深刻细致地构思。鸟迹,指文字。相传仓颉见鸟迹兽蹄而造书契。⑦鱼网——指纸。蔡伦最初以鱼网、敝布、树皮、麻头等造纸。⑧彪炳——光采。⑨五性——指仁、义、礼、智、信。⑩黼黻(fufu)——古代礼服上绣的花纹,半白半黑的斧形叫“黼”,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叫“黻”。⑾韶夏——古代乐曲。韶(shao),舜乐;夏,禹乐。⑿垂典——传下来的合于法度的话。⒀丧言不文——居父母丧时的话不需要文采。《孝经·丧亲》:“言不文。”⒁疾——憎恶。⒂美言不信——《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⒃辩雕万物——用巧妙的话来刻画万物。见《庄子·天道》。辩,巧言。⒄艳乎辩说——辩说在于艳丽。语出《韩非子·外储说上》。⒅“若择源”句——泾水浊,渭水清,在两水会合时才显,所以要从源头上分。⒆铅黛——铅粉、黛石,用以搽脸、画眉。⒇盼倩——眼波流转,发出动人的微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1)翳——障蔽。(22)翠纶桂饵——翡翠之纶,肉桂之饵。纶,钓丝。(23)衣锦褧衣——衣,动词,穿上。褧(jiong)衣,麻布置衫。意谓在锦绣上加罩衫。语出《诗·卫风·硕人》。(24)贲象穷白——《易经·贲卦》的贲,是文饰意,可是它的象却归于白色。穷,探索到底。白,指本色。(25)设模——树立规范,指选择体裁。(26)拟地——准备底子,指考虑风格。(27)摛(chi)藻——铺张词藻。(28)正采——正色,指青赤黄白黑。(29)间色——杂色,指绀红缥紫流黄。(30)彬彬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状有文有质。(31)“心术”二句——意谓思想感情已经显露,文采才显得丰富。赡(shan),充余、足够。(32)“吴锦”二句——吴地的锦绣容易变色,木槿花徒然美好容易谢落。渝,变色。舜英,木槿花,朝开暮落。
上一篇:《刻世说新语序》原文|赏析
下一篇:《一支歌的故事》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