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枢应进士,客居汴②半岁,与海贾③同止④。其人得疾既笃⑤,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⑥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⑦重土殡⑧,脱殁⑨,君能终始之否⑩?”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⑾,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⑿以奉君。”崔受之,曰⒀:“吾一进士⒁,巡州邑⒂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⒃于阡陌⒄。后一年,崔游丐毫州⒅,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⒆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⒇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21)。”遂剖棺得其珠。沛帅(22)王彦谟奇其节(23),欲命为幕(24),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25),有清名。
(《唐语林》)
注释①崔枢——唐顺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省负责取旨,舍人是中书省属官),因品学兼优被举为太子侍读官。②汴——汴州,今开封。③海贾(gu)——到海上经商的人。④同止——同住。⑤笃——在此指病势沉重。⑥外夷——在此指非汉族的少数民族。⑦番人——在此指西北、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⑧重土殡——重视土葬。即要把尸体装在棺材里,再把棺材埋在地里,有别于“火葬”、“水葬”。⑨脱殁(mo)——倘若死了。⑩“君能”句——你能始终对我保持友好,为我办理好后事吗?⑾万缗(min)——万贯钱。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⑿敢——表尊敬的副词,冒昧地。⒀曰——此是指海贾死后,崔枢自言自语。⒁进士——在此是指应进士考试的人。⒂巡州邑——来往于各州县之间。⒃瘗(yi)——埋葬。⒄阡陌——田间小路。此指路边。⒅游丐亳(bo)州——到亳州(今安徽毫县一带)谋生。⒆勘——寻查。⒇窀穸(zhunxi)——墓穴。(21)无他——无恙。在此指珠当完好无损。(22)沛帅——一本作“汴帅”,当是。汴,唐代藩镇名,领有汴、宋、毫、颍四州。藩镇设节度使,通称藩帅。(23)奇其节——称道他的节操出众。(24)幕——幕僚。乃文书或参谋之类的职务。(25)主文柄——主持文权,指崔枢曾任秘书监。秘书监是秘书省长官,掌管图书著作等事。
赏析题云“崔枢清名”。崔枢清高的名声便是全文要述说的中心。因此,作者集中笔力突出崔枢清白自守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实现的:一是海贾主动相赠,并非他去贪求强要;二是所赠与者乃是价值万缗的宝珠,并非区区不足道者;三是在海贾临终之际单独相赠,此事真可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外是无人知晓了;四是崔枢此时还是一个穷秀才,常为谋生而辛苦奔波,如此宝物,对解决生计问题大有补益。有了这几个条件,崔枢取之何碍?既不损伤人格,又对改善自己的生活大有好处,何乐而不为之!然而崔枢偏偏不要。他正是觉得自己穷秀才的身份、处境与据有这样的珍宝不相称。这表明他从来不想利用别人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的境况,哪怕是主动送上门来的,也毫不动心。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够得上是真不贪财,真有品行,真清高。
作者记叙这样一个清白人的逸事,其行文也颇具特色,即是用词遣字、叙述行动、描绘心理都极为简洁。如此用笔正是为了表现崔枢的性格特征。当海贾将异宝相赠时,崔枢仅仅是“受之”,既没有拒绝,也没有感谢。何以能如此行事?因为这是一个萍水相逢又病在垂危的友人的赠与,既包含着半年相处甚厚的情意,更寄托着希望他为自己认真处理后事的期望。如果拒绝,岂不令将死者不愉快,不放心?崔枢是体谅朋友的。至于不感谢,是因为对此异宝并不看重,并不因此庆幸自己得此意外之财突然暴富,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有无皆无所谓。同样,当他决定把宝珠给友人随葬时,他也很平静,没有什么得失的思想斗争。想得也很简单:“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似乎有了这个珍宝,反而增加了他的负担。他做得更简单:“伺无人,置于柩中。”没有任何的迟疑与张扬。后来海贾之妇来寻夫并寻查宝珠的下落,告到官府,认定“珠必崔秀才所有”,官府派人追捕他,眼看就要遭受不白之冤,他仍然很冷静,既不愤怒,也不辩白,只是如实讲明:“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因为他心地坦然,无愧于人,也无愧于心。最后沛帅赞赏他的节操,想用他为幕宾,他“不肯”,也没有什么拒绝的言辞。但他的心意是不难明白的。他做这件事,就是按照自己不贪财、不求名的道德原则行事,自然而实在。如因此而为帅府幕宾,不是凭此得来的名声而求得进升之阶么?这岂不有违一贯的操守?所以,他还是凭自己的才学,于次年通过进士考试而得官。那是多么的心安理得!这是不是可以说,语言简洁,行为简洁,正是思想单纯,心怀坦荡的一种表现呢?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赏析
下一篇:《酒箴》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