奂山山市①,邑八景②之一也。数年恒不一见③。
孙公子禹年④,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⑤。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⑥。无何⑦,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⑧,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⑨,连亘六七里⑩,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11),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12),城市依稀(13)而已。既而(14)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15)一座,直接霄汉(16)。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17):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18);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19),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20)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聊斋志异》)
注释①奂山——一作焕山,在淄川县西北15里。②邑八景——当地八大景观。③见——现。④孙公子禹年——即孙琰龄,淄川人,拔贡生,做过定州同知。⑤青冥——青天。⑥禅院——佛门寺院。⑦无何——不一会儿。⑧飞甍——翘起的屋脊。⑨睥睨——城上的女墙,有孔,可窥望城外,故称“睥睨”。⑩连亘——连绵。⑾中有楼若者——其中有象楼台的。⑿莽莽然——广大迷茫的样子。⒀依稀——模糊不清。⒁既而——过一会儿。⒂危楼——高楼。⒃霄汉——云天。⒄指数——指点计数。⒅裁——一作“才”。⒆屑屑——形容琐碎的动作。⒇倏忽——很快、瞬间。
赏析这是《聊斋志异》中写自然景象的小品文。
山市是出现在山地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和海市蜃楼一样,同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影象。过去人们对他不理解,就以为是“鬼市”,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本篇没有故事情节,只着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出现时间短,形态变化大,捕捉这种影象是较难的,但作者以巧妙的笔法,把山市的景色渲染得如在眼前,使我们也领略了山市之奇美。
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笔法:
其一,按时序写出了山市的由起到灭,写得层次分明,变化多端。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遂不可见”,山市的全过程尽收笔下。观者定“与同人饮楼上”时发现山市的,作者便以此为视角,按发展的时序,写出了它生成、变化,到全部消失的过程。文中以这样一些词语穿连:“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渐”、“又渐”、“遂”等。这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奇观来得突然、变化较快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知其始、晓其终,有了一个完整的全貌。
整个景观的层次也写得分明。山市最初的形态是“孤塔耸起”,似乎是“禅院”,不久即出现了“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形成了宫庭的建筑群,不想“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又变成一座城市!这是随着影象的变化,由内向外写。再来细看城中,又把读者的视线由城外带到城内,内有“楼若”、“堂若”、“坊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这样内外交互来写景观,一幅巨大的壮观的令人惊叹的山市画卷,便展示在读者面前了。这也是写山市的由生而盛。继而写“大风起”、“风定天清”,在这种情况下山市的变化。风起影消——“城市依稀而已”;风定影散——“惟危楼一座”;最后“如拳如豆,遂不可见”。这是写山市的由盛而灭。总之,勾画山市变化的过程分两层写:由生而盛是随景观扩大,内外交互来写;由盛而灭是随景观的不断缩小,追踪影象来写。可谓用墨简洁,笔无杂出,层次明晰。
其二是概略的勾勒和精致的描绘相结合。写景的第一层多用大处着墨的勾勒法,无论是“孤塔耸起”、“宫殿数十所”,还是“连亘六七里”的城墙、城内的“以亿万计”的楼、堂、坊,都是写其概貌。这一方面真切地反映了观者开始时“相顾惊疑”不及细看的实情;另一方面也客观写出山市初来变化巨大、影象不清晰的真实状况。试想那“以亿万计”的建筑物,该是多大的画面,这图像当然也就谈不上“清晰度”,它很大成分是人的主观感觉所致,所以作者概略写之。写景的第二层多用精致描绘法。这一则是因为风过影散,“惟危楼一座”,景观很集中、突出;二则观者已不是初时那万分“惊疑”的心态了,能仔细观看。所以作者着墨颇多,先写楼之高,“直接霄汉”,可以看到五间“窗扉皆洞开”,“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观者指点计算其层数,“楼愈高,则明愈少”,越向上越模糊,“不可计其层次矣”。继写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虽不是须眉可见,却也是活生生的历历在目。最后写“楼渐低”,“可见其顶”、“如常楼”、“如高舍”、“如拳”、“如豆”,终而不可见。这一连串比喻形象、直观,如流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和作者一样,紧紧追踪着目标目睹山市递渐变小,终而化为乌有的过程。我们为这种自然现象,也为作者这精致描绘的笔法而赞叹。
总之,清晰的层次,多变的笔法是本文的两大重要特点。作者能寥寥数笔,把处于流动不定状态的景观,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举重若轻,绘难绘之景如在目前。这说明蒲松龄不仅是编织故事情节的里手,而且也是写景状物的行家,体现了一位大家多方面的很高的素质。
上一篇:《游马驾山记》原文|赏析
下一篇:《直道可行》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