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次①,夜子初交②,门外宝炬③争辉,玉珂④竞响,肩舆⑤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⑥,贺元旦也。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⑦有下庙⑧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⑨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⑩可听也。
士民之家⑾,新⑿衣冠,肃⒀珮带,祀神祀祖;焚楮⒁帛毕,昧爽⒂,阖家⒃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⒄蒸糕,呷⒅粉羹。出门迎喜,参⒆药庙,谒影堂,具柬⒇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21),而祝之曰:“新禧纳福”。至于酧酢之具(22),则镂花绘果为茶,十锦(23)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24),江米糕,黄黍饦(25);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婆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26),家肴市点(27)。纵非亲厚,亦必奉(28)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29),追欢
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
(《帝京岁时纪胜》)
注释①除夕之次——农历大年三十次一日,即元旦。②夜子初交——三十晚上刚到半夜子时,即元旦凌晨。③宝炬——火把灯笼。④玉珂——马笼头上的饰物。⑤肩舆——轿子。⑥趋朝——前往宫廷朝贺。⑦间——断续、夹杂。⑧下庙——里巷。⑨摇唤——吆唤。⑩良——甚。⑾士民之家——一般官员及百姓的家庭。⑿新——作动词,换上新的。⒀肃——作动词,使之整肃。⒁楮(chu)——纸。⒂昧爽——黎明。⒃阖家——全家。⒄饫(yu)——饱,此处谓吃。⒅呷(xia)——喝。⒆参——参拜。⒇具柬——写帖子。(21)降舆长揖——从车轿上下来郑重地作揖。(22)酧酢(chouzuo)之具——酧酢,主客互相敬酒。此处泛指庆宴所用的东西。(23)十锦——什锦。(24)猪肉馒首——包子。(25)饦(tuo)——一种面食。(26)海错山珍——产于山、海的精美食品。(27)家肴市点——家里做的吃食和市场上买来的吃食。(28)奉——恭敬地接受。(29)喧阗(tian)——拥挤喧闹。
赏析古人所说的元旦,指的是农历大年初一,这和我们现今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是不同的。潘荣陛的随笔《元旦》,或谓之风俗小品,记录了17世纪北京人欢度大年初一的情景。
作品从除夕与元旦相交的一刻写起,至“追欢竟日”止,共写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百官趋朝”,给皇帝拜年。因为是高级官员参加的活动,普通人无缘与闻,所以只有寥寥几笔,概写其车马灯火之辉煌而已。第二层写“朝野”共有共闻的声响,其中有和我们现今一样的“击浪轰雷”般的爆竹声,更夹杂着现今年夜极少见的各种做小生意者的叫卖声。欢庆之中,使我们多少感到了下层人民维持生计的艰辛。第三层写“士民之家”从爆竹声中开始的一日活动,这里又包括了三个小的层次:先写穿戴、祭祀、团拜、早餐、参谒、拜年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在清晨和上午进行的;次写茶馔、汤点、酒肴、果品等种种吃食,其中有的是全天用来招待客人的,有的仅用于午餐:最后写宴饮,从“何妨烂醉”、“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可推测到此项活动是从中午一直进行到夜晚的。由于作者本身属于“士”的阶层,所以这一部分对“士民”活动的记述详细而动人,是全文的重点。如果撇开生活水平的差异不论,单就风俗小品在内容上的民间性而言,本文的详略安排恰好体现了此种文体的特点。
风俗小品,重在纪实,故而表达上多用说明,资料性很强,给人以确切、客观、翔实的感觉。《元旦》中第三层的第一、二部分,就是典型的说明文字,其它各层次和部分也含有较浓重的说明成分,它不仅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活动的频繁和饮食的丰美,而且在时过境迁的今天,简直还可以按着这些文字来安排一个古色古香的年节,这就是说明文字的优越之点。但风俗小品也不忘其它表达方式的运用,有时甚至要靠其它表达方式来打破说明文字的死和冷,以形成小品的活泼格调。在《元旦》中,第一层运用了描写,第二层运用了叙述,第三层的第三部分运用了抒情性议论性较强的句子,可见情态,可见气氛,亦可见作者的心绪,对说明文字起了很好的配合映衬作用。
上一篇:《生死间》原文|赏析
下一篇:《游媚笔泉记》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