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相比,各极其妙。如果说凡尔赛宫不像故宫三大殿的巍峨、雄伟、威严,反过来,故宫也不像凡尔赛宫之精巧,玲珑,密致。
异曲同工,但东方和西方之间,毕竟有着民族之间极大的差别:并且有着社会发展阶段中的本质悬殊。
凡尔赛宫和园林所占面积也不下于紫禁城那样的大小,然而它的宫殿建筑的面积只占了整个面积中的较小的边缘部分。且不说故宫的琉璃瓦屋顶的面积,只想一想故宫的禁城用去多少城池和墙垣的平方米呵!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到太和殿前的太和门,一道道大门侧门小门重门深锁,直到神武门;一垛垛的城垣围墙又高又深,又厚又多;还有那一条条的长巷隔开了多少后宫别馆;就是那御花园里也还是圈在围墙里的假山、花木、盆景,东方是封闭的、晦隐的、内向的,而西方的宫廷特别是它的园林却是开放的、明朗的、外向的。
世界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还是中国的荣誉。一个颐和园的围墙长达八公里。使我惊讶的是我发现凡尔赛只有门口一点小小格子栅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巴黎的爱丽舍宫(现在是法国总统府)竟然不用围墙。罗浮宫、皇宫、大宫、小宫等等所有宫殿、寺院、大建筑物一概都是没有禁城,没有围墙,一垛也没有的,更没有那种作双重围墙之用的,被称为永巷的故宫中的长巷了。应当指出它们过去也曾有过城墙、濠沟、吊桥,但现在都没有了。而我们的古人则死了都要用三重棺椁;今人也是不管有多少建筑物,反正总有围墙把土地圈起来,加以占用。中国围墙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凡尔赛宫的皇家花园竟也没有用围墙。它土地面积极大,开辟了大片大片的草坪,大块大块的花坛,一个个的喷泉和镜形的池沼,大小湖泊和开阔的运河。成千上万的棕榈和橘树栽在盆中,到冬天搬进暖房。巨大的森林和丛林,有宽敞的林荫大道交通其间。具有图案美,是园林设计的名家勒·诺特尔的作品,非常秀气爽朗,赏心悦目。视野寥廓处一望无际,更有无数栩栩如生的生命,人与兽,是洁白大理石的雕像和青铜雕塑,散处在林间和喷泉下,现身显圣,在那些建筑物的壁上和屋顶,向游人展示着千姿万态。
中国这天朝帝国的宫苑及其园林部署真正表现为森严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绝对统治。而法国的十七、十八世纪,虽也是封建王朝,但其建筑物的内外装饰与人工化的园林规划却已经孕育着一些人文主义的即资本主义的个性的萌芽。
路易十四世的在位期是一六六一年到一七一五年,大致与清朝的康熙的在位期的一六六二年到一七二二年相当。他们是同时代人,都是一代天骄;童年命运也类同;登基后的手腕也相若。法国的皇家丝织手工业工场和中国的江南织造局是具有同样规模,在同时发展着的。但法国大革命爆发于一七八九年。在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把民主革命的火炬带到了整个欧洲,为资产阶级的勃然兴起铺砌了道路,一直导致到金融资产阶级的专政。封建制是被金钱摧毁的,而正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中,一八四八年无产阶级昂首阔步,首次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反观我国,中世纪的专制制度盘根错节,在十九世纪前半叶里没有能向资本主义发展,后半叶反而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了。大清帝国的版图先前也曾越扩越大,实际外强中干。当机器驾驶的巡洋舰自西而来,依靠武术和符咒的农民军席卷全国,朱红的宫殿圆柱被大炮和梭镖震撼之时,封建主义的大厦虽动摇然而并没有整个儿倒塌。旧民主革命起来,新民主革命胜利,直至今日,固然封建经济的基础已被摧毁干净,它的上层建筑的残骸却依旧存在,它的意识形态的阴魂仍然不散。在这里本是不用说的,真是扯得太远了。
我们遨游在凡尔赛的园中,特别欣赏一行行的树行之侧的一座座大理石的人体雕像,它们是这样的美丽,呼之欲出,充满了生命活力。它们都有命名:天空、月神、爱神、欧罗巴、阿菲利加、夜、大地、田园,这八座雕像排列成一行;还有秋、阿美利加、夏、冬等等排列成又一行。全是裸体的女像,峙立在高高的大理石座上,展示她们的青春健美,从来没有引起过任何的异议或抗议,也没有谁为此忧虑乃至忿愤。凡尔赛宫给我以美好印象的似乎还是所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塑,甚至巴黎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似乎也还是它们,这些沉默的户口,这些无声的人,这些静止的运动,多么纯粹而圣洁!
这时我们都累了,就从凡尔赛宫外的繁华市街上,踏进一家精美饭店。就座后,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法国烹调美味,饮用了多种葡萄美酒。友协的朋友们给我们举行节日大宴。我们愉快地谈论,添上一些诙谐的调侃。祝酒使得大家脸色绯红,都有些醺醺然了。于是我们又匆忙不过地再赶到日程上的下一个预定项目那里,去开一个座谈会,不抓紧可就会迟到了。
(198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当代抒情散文选》)
赏析本文是徐迟长篇散文《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中的一节。它自成格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精美的随笔来阅读、欣赏。
关于写文章,古人曾有“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之说(金·王若虚语),意思是说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规律和要求还是有的。从本文的题材来说,它是在法国旅行时的见闻和感受,一般情况下极易写成游记。但是作者却别具匠心地突破了一般游记那种以游踪为线索,按照时空的变化,描述所见所闻所感的套路。在题材上把法国的凡尔赛宫与中国的故宫联系起来,把法国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在表达方式上,改变了游记那种以叙述、描写为主的特点,说明、议论兼用,把叙述、描写降到次要地位。这样造成了题材的海阔天空,丰繁纷呈;表达手法的杂取博用,绰约多姿。因而使文章不再具备游记的主要特点,成了一篇文思邈远的随笔。作者这种创造性的随机应变,正合古人的所谓“文无定体”的意旨。作者徐迟曾说:“散文要求有特别敏锐的思想,今天的散文更要求有特别敏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一篇散文的崇高与否,是要从它的见解,从它的思想来看的。”(《说散文》)本文是有着“敏锐的思想”的。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说明方式,通过对比的手法,指出了故宫、御花园的墙垣重重迭迭的情况,与之相反,凡尔赛宫、皇家公园却不筑墙垣,连累所及还指出中国围墙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因围墙的关系,使两国的宫、园造成不同的景观。故宫、御花园是封闭的、晦隐的、内向的,而凡尔赛宫、皇家公园则是开放的、明朗的、外向的。使读者自然地感受到它们各自象征着本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的统治状态、政治情势。接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用议论的方式,回顾了两国近3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19世纪初拿破仑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火炬带到了整个欧洲。1848年工人阶级便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但是中国在清王朝统治期间社会发展极慢,“19世纪前半叶里没有能向资本主义发展,后半叶反而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了。为什么当初两国各方面的条件相差不大,而后来发展速度却如此悬殊呢?联系第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得到答案,就是因为中国是封闭的、内向的,清王朝实行的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绝对统治;而法国是开放的、明朗的、外向的,在封建统治时代较早地孕育着资本主义个性的萌芽。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的笔锋又转回凡尔赛公园,表面上只是刻画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人体雕像,实际上也是在歌颂“青春”、“生命活力”,歌颂“运动”“发展”。徐迟还曾说:“文学作品可以不一定把思想写得像一条标语那样的鲜明和结实。抒情作品更不宜这样作。”(《说散文》)这篇文章反映的思想,初看不易把握,但前后几部分联系起来仔细体会,便可领悟到,它是以中法两国封建王朝的皇宫御苑作隐喻、通过对两国的一段社会历史的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暗示出国家要迅速发展、进步,必须拆除一道道封闭保守的“围墙”,大胆开放,革故鼎新。这是一种“敏锐的思想”,文章表现这种思想不是直露的,而是含蓄蕴藉的。正因如此,文章才更具有启人深思的艺术魅力。散文要求有“敏锐的思想”,表现不宜过于直露,这大概可算古人所说的“大体须有”之一端吧。
上一篇:《饥饿之忆》原文|赏析
下一篇:《吆喝》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