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就是帮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假如能提灯,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也就是帮你自己。
世事沧桑。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间。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当我们把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搬开时,或许正好给自己铺平了道路。
对于人生来说,佛陀说的布施就是付出,付出就会有收获。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顾名思义,施舍钱财。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财富?只有布施才能得到财富。江西余江县有一个国喜集团。集团董事长张国喜几十年来修桥铺路建学校。他说,个人和企业好比一池水,这池水向外流动,大口进小口出,它才会清澈,才会有人到池塘边来;如果只进不出,这池水便是一潭死水,就会发臭,也就没人到这个池塘边来了。对此,我自身也深有体会。当年我在报社的时候,非常吝啬,心量很小,我记得当时编了一本书是写企业家的,作者大多是报社的工作人员,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专家、教授,现在回想起来,给人家的稿费太少。有时候和报社一些同事出去吃饭,往往是人家拿钱。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安徽开会,先走水路到上海,好像是走了两天一夜,在船上这么长时间,我竟然每天都吃方便面。这种状态之下,工作当然不会有什么起色。创办研究会以后,自己的心量能够扩大一点儿,舍财能舍得多一点儿,事业也越来越好。其实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你给别人越多,所得就越多,正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钱财叫通货,它的意思是必须要流通,不流通就是一潭死水。
近几年,引来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追踪报道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拍卖活动,就是股神巴菲特以名气变现的形式进行财布施。每年举行的午餐义卖所得款项,将捐赠给格莱德基金会。该会是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医疗、儿童保健、住房和就业培训服务等帮助的组织。巴菲特支持这一基金会,是因为“他们关心那些被世界遗忘的人,那些甚至已经放弃自己的人。格莱德基金会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不管他们的现状如何”。
前几年我到华西村考察,在村头看到一块吴仁宝的语录牌,上面写着:“家趁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房子再豪华,独占鳌头也只能住一张床。”是啊,拥有再多,也不过如此,不如造福他人、造福社会。
不仅仅是给人钱财叫财布施,你消耗你的体力帮助别人,乃至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个关爱的眼神,给人一句问候的话语,都是财布施。有一年春节,大概是初二,我从公园走过,看到那边来了一男一女,有三四十岁,他们对面来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看到这个男的,很远就给这个男的拜年:过年好。但这个男的像没听见似的,昂着头继续往前走,给人拜年的小伙子显得非常尴尬。这时候,这个女的对旁边这个男的说,人家给你拜年了,你为什么不给人家拜年?这个男人竟然说,我不认识他。我听了这个男人的话,心里想,这可真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现代版。我想拜年的这个小伙子可能认错人了,然而大过年的,即使陌生人相互拜个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不回敬人家,实在是自私得可以。
付出能够使人快乐。我读《列宁全集》,读到描写苏维埃革命成功,人们建设新国家,进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内容时,我曾被深深地感染。书中这样写道:“工作完结时,在场的人都亲眼看到一种空前的情景:一百多个身体疲乏但眼睛里放射出愉快光芒的共产党员,唱起庄严的国际歌来庆祝事业的成功,仿佛胜利歌声的浪潮越过墙壁涌向工人的莫斯科,仿佛石头激起的水波荡向工人的俄罗斯,摇晃着疲乏无力的人们。”(《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376页)阿·嘉靖科同志发表在《真理报》上的文章也写到了“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情形:“工人沸腾着,天快黑了,火炬燃得更亮。很快就完工了。一部分同志‘蹲’在一堆车轮旁边,‘慢慢啜着’热茶。清凉的五月之夜,美妙的新月悬在天空。笑语、辛辣的诙谐……”(同上,第380页)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大家快乐我快乐。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回答:“我提灯笼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了让别人能够看到我,不会撞到我,同时也给别人照路。”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一部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忘记了道义,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2010年,深圳富士康工人自杀事件传得沸沸扬扬。我看了《人民日报》一则报道:一个寝室的十几个人,竟然互相不认识,相互不闻不问。其实人生在世,最可怕的、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冷漠。南京发生的一起事件也使人寒心,一个老人下车跌倒了,一个年轻人前去搀扶,结果这个老人就认为自己是被年轻人推倒的,将年轻人告上法庭,法庭判年轻人赔偿几万元钱。后来又发生了老人跌倒事件,这个老人跌倒了很长时间也没人去扶,老人只得大声说明,是我自己跌倒的,不关你们的事,你们只要把我扶起来就行。道义沦丧到这种地步,真令人担忧啊。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要的是我们去做,去实践。几十年来,我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进工厂到报社,一直到创办企业文化研究会,一直都在学习圣贤的教诲,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在实践中得到快乐。从我自身的体会,忘掉自我,恰恰会拥有、会得到自我。刚开始,施舍是痛苦的,那是因为自己修炼得不足。修炼的过程就是磨炼的过程,从中得到快乐的过程。我不断地在施舍中磨炼自己,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年都要为社会做几件事情,大事小事都去做,一切都做得自自然然。
法布施就是教化,把圣贤的教诲给大家讲出来,使大家受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人往往用石雕记录自己的文明,供大家观赏、借鉴、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法布施。中国的石雕把人们的祝愿、祈盼、伦理、宗教与人文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告诉我们毋作非为、教训子孙、和睦乡里、各安生理、尊敬长上、孝顺父母。这些石雕取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博古器皿、装饰图案,仅人物题材中又有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等。
中国哲学、宗教与伦理的融通,是民族教育的传统。善良、宽容、勤劳、中庸、忠孝是维系家庭、社会稳定的基础。我曾到北京国子监的松堂斋博物馆调研,在那里感受北京四合院古建筑中石雕、砖雕、木雕所表现的中华文化,受到很多启发。教育是多元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无处不存在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在一种人文环境中熏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在古建筑中所看到的不仅是器物,更重要的是受到现场的一种感受,从而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在松堂斋看到两名外国女留学生,她们在参观中仔细地听着导游的讲解,当看到两个分别刻有“诚信”和“仁”的石雕时,她们格外关注,不断地和导游交流。“诚信”和“仁”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伦理,需要在体验感悟互动中升华。我想,这种形式是中华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一种形式,更具有社会意义。
《礼记·大学》中有言:“止于至善。”唯有教化才能使人至善,行天下为公的大道之行。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扶贫,更多的是注重于物质层面的扶持,而缺少精神层面的扶持与引导。这样只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只能解决一时或一部分困难,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化入手,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带给尚处于贫困状态中的人,当他们有了思想、有了追求,就会主动产生一种改变现实的需求,一切东西都是内在的、自发的。如果都是外在的扶贫,内在没有改变的愿望,贫穷世界永远是贫穷世界。当年梁漱溟老先生搞乡村建设运动,其精神就值得钦佩。用梁漱溟的话说,救济乡村只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乡村建设的“真意义”在于创造新文化,“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旅顺龙头镇开展乡镇文化建设,就是从教化入手,寻求一个切入点,提升文化氛围。家庭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当母子读书活动成为教化的载体,便拉动了村里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这也应了汤一介老师的话:“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在于转变人的气质。”家庭的气质转变了,村里的气质就会转变,就会形成新的家风、门风、村风。所谓的村规民约,都应该是建立在村民自发基础上的。村民的素质提高了,他们就有改变贫穷的意识,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办工厂、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他们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世界。正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诗书礼乐在这里得以实现,村里形成了一种氛围:人人讲文明,孝敬老人,邻里和睦,这一切都在营造一个温暖、康宁、和谐的环境。
教化众生,是佛陀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第一等大事,这也无怪乎他说法四十九年,天天不倦。这和孔子何其相似。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教育事业,颠沛流离如是,艰难困苦亦如是。我到全国各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讲演,讲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是做人。古人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时,要斋戒沐浴,而我在每次演讲之前,都要正心,达到清心寡欲,因为台下有几百只眼睛甚至是上千只眼睛在看着你,面对听众坐在台上,你就得为人师表,此时,你是一个精神的引导者。为此,自己就必须不断地修身,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来抵制五欲六尘。每次演讲,我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此次演讲上,而是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自己感悟,有的是虚心听别人的批评意见,以期改进和提高。其实演讲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结果,我们对过程的态度是屡败屡战,在战斗中不断地改进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修身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智慧在增长,因为你的心清净了,心清净就会长智慧。
一个人献身教育,那么他就会得到很大的幸福。佛陀告诉我们学习的道理——“随说是经”,就是说学习并不限定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随是在任意处、任意时,不要分别。教育也是如此,传授知识可随时随处。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你和他说几句人生的道理,教他几句做人处世的智慧;在乘车坐船的旅途中相逢的人,你也可以说几句中华文化的经典来开启他的心灵,这些都是教育,都是布施,是播种善因,都会结出善果。
无畏布施就是营造安全祥和的气氛,使大家都没有畏惧,把欢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亚洲生产力组织”主席石滋宜就如何提升企业甚至国家的竞争力说:“唯有尊重人性的尊严,建立一个关心他人的社会价值观,否则用什么方法也无法提高竞争力。”的确如此,现代的企业要胜出,除了苦干以外,唯一的出路,就是让组织内的人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并能够让组织内每个成员都乐意贡献自己的智慧,透过情境迁移与真诚对话激发团体的智慧,使得组织内的每个成员以超越顾客期待为动力,不断创新,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这几十年来我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创业时,每天处在焦虑之中,常有一种压力感,一种危机感。现在我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但现在的感觉非彼时的感觉。当初在创业时期,自己心情不好,有时就迁怨于别人,迁怨于团队。现在自己常常扪心自问,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对不起他们,缺少包容之心,缺少同体大悲的觉悟。人的心需要历练。现在如果工作人员出了错误,出了问题,我会找他谈话,互相坦诚地交谈,之后就将其忘掉,不留痕迹。我们讲吉凶二字,这“吉”字就好像是陷阱上有个盖,上面带有标志,看到了这个标志,绕过去,你就吉利。什么是“凶”?就是看到标志,你不绕,非得往里跳。圣贤的教诲揭示了宇宙发展的规律,是大道,你的工作生活合于这个道,合于这个秩序,你就吉祥;不合于这个道,你就不吉祥。
佛陀说布施要无相布施,就是让我们不要执著和分别,也就是中国俗话所讲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的真正修为是忘掉过去,永远向前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很多人感叹时间的流逝,我认为孔子是教导人们一切向前看,不要把自己做过的好事当成包袱。吃苦也是一种施舍,你帮助别人,你付出体力和智力,没有得到有形的酬报,但是你却种下了无形的善因,这一切都会是你的。我认识一位公司董事长,他脚有残疾,从小自卑,但他乐于助人。开始他在一家企业里工作,人们都看他好欺负,有什么活都让他去干,而他却乐呵呵地去干。后来,他对许多岗位的工作都做得得心应手,生产的各种技术他也都搞得非常明白。最后,企业改制,这家企业被他买断。
上一篇:敬畏可以抑制欲望的膨胀
下一篇:感恩可以改变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