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一个循环的链条,善与善相待,就是善的循环,恶与恶相持就是恶的循环,无争就是天道。天有好生之德,一切不是斗争得来的,斗争得来的果就是一个恶果,顺其天道得到的果才是善果。吃亏是占便宜,占便宜吃大亏,这是天道。舍才能得。装水,一只茶杯空了才能装,满了就流出来了。
对于人生,圣贤教导我们要吃亏,而不是去占便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希望占便宜而不希望吃亏,而圣贤教我们要勇于吃亏,要有一种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的意识,这是有其道理的。《易经·谦卦》之“谦”就有叫人吃亏的意思。
北京前门有一家经营清真菜肴的著名饭店,叫“壹条龙”,原名“南恒顺”,创办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什么叫“壹条龙”呢?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末某天,店中来了两位客人,一主一仆,没带饭钱。当时“南恒顺”掌柜便说:“没关系,二位请便,何时方便将饭钱送来便可。”第二天,宫中一小太监来送饭钱,店家方知昨天那个主人打扮的年轻人竟是光绪皇帝,赶忙将光绪坐过的凳子供奉起来。消息传开,轰动京城。从此,“南恒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南恒顺”也被称作“壹条龙”。辛亥革命后,“南恒顺”便正式挂出了“壹条龙”的牌匾,从此人们只知“壹条龙”,而不知“南恒顺”了。
作为企业领导者,“吃亏是福”的理念将为他们的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20世纪30年代,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爆发。拥有五个工厂、四百多名员工的日本铃木电器公司销售额锐减,资金极端匮乏,已经濒临倒闭。当时的企业要渡过难关,最通行的办法就是裁员和减薪。铃木公司内一些高级主管极力主张采取这两种办法,但老板铃木太郎考虑到,如果裁员和减薪,一批员工的生活将会陷入困境,同时也会使公司的人心更加涣散,士气更为低落。他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生产额立即减半,工厂开工时间减为半天,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薪资照发,公司的困难用其他办法来解决。铃木太郎这样做,从当时来看明摆着是吃亏,但没料到的是,他的做法令员工深受感动,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全力以赴销售库存产品。由于员工的倾力推销,公司的产品不但没有滞销,反而供不应求,创下了公司历年来最大的销售额。
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许多工厂纷纷倒闭,铃木公司却相继兴建了三家新工厂。一个善意的决定,帮铃木公司创下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铃木太郎表面上是吃了亏,但正是这种吃亏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益。
从我自身的体验,我也深切感悟到吃亏确实是福。1968年,我下乡到宽甸县杨木川乡。快过年了,同学们都想回家过年,但是必须留下一个人来看青年点,于是我留了下来,守着五间茅屋。冬天大雪封山,不能出去干活,我便从柳条包里找出放在箱底的三本书:《金刚经》、《庄子》、《论语》。原先这些只能偷偷看的书,这下可以堂而皇之地摆在小桌上了。宽甸地处长白山的余脉,冬天特冷,墙上和窗户上都结了一寸厚的霜,桌上的钢笔水也冻成了冰坨。我坐在炕上,身上盖着棉被,捧着书,读着读着,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圣贤的道德理想之中,也忘记了寒冷。我每天两顿饭,早上烩饼子,晚上还是烩饼子。做法是把饼子切碎了,和酸菜叶一起放到大锅里,灶坑放上柴,点着火,让它慢慢烧着。同学们回家一个多月,我读了三十多天书。这三十多天等于几年时间,因为那时候我心无旁骛,那段时间也使我打下了国学的根基。我吃亏了吗?没有,我反而得到了很多。第二年,县、公社、大队开始招工,我们青年点的同学,有的去做了工人,有的去做了教师,有的去做了赤脚医生,就这样同学一个一个地都抽走了,最后,男同学就剩下我自己。我想,青年点的同学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有好处不要去和大家争。到了第三年,也就是1971年9月,大连招工,名额就自自然然地落到了我身上。
韩国人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企业发展也应创新思维,寻找没有竞争者的市场,唯有不与人竞争的战略才是真正的战略,企业的核心专长应该是为顾客提供特殊产品,具有他人无法提供的价值能力。海尔就是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策略,成为家电市场上雄踞一方的霸主。它不为战胜对手而竞争,而是紧跟市场的变化,一切行动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想对手之不想,争对手之不争。在各厂家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价格战时,只有海尔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它的为顾客利益考虑的“价值战”。比如,针对农村电压不稳定的现状,海尔开发了“宽电压”洗衣机;针对有的城市水压不足的现状,开发出了“零水压”洗衣机;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质硬,衣物不易洗干净的现状,开发出了爆炸洗净的“小神泡”洗衣机;针对南方地区梅雨季节长,潮湿,容易滋生细菌的现状,开发出了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为了洗得净又节水,实现根据不同衣物选择不同洗涤和甩干的功能,开发出了变速洗衣机……根据顾客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海尔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独霸一方的价值载体,创造出同行业无法仿效或者就算模仿也远不能企及的核心竞争力。
“无诤三昧”就是天道,不诤而善胜,不诤而利益众生,处众生之所恶。“三昧”是梵语,是正定,正受的意思,它是一种境界,与世俗的理解大相径庭。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佛家的“六和敬”中讲了两条,一条是利和同均,一条是见和同解。做到这两条,人们在利益上和意见上,就争不起来。见和同解,要求双方都把自己固执的想法放下,遵照圣贤的教诲去做。一切都是一个循环的链条,善与善相待,就是善的循环;恶与恶相待,就是恶的循环。
无诤三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乃至我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要做到和谐,无诤是重要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无诤就是善解。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诤,就会影响他人,感化他人。当年舜在乡里打鱼,那些年轻人都和老人争打鱼的好地方。舜也不批评年轻人,他自己到不好的地方打鱼,然后他到处赞扬那些和他一样到不好的地方打鱼的年轻人,这样就影响了年轻人。对利益也要做到无诤。在我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无论在工厂还是在报社,不管是评先进,还是涨工资、分房子,我都无争,不闻不问,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1988年报社分房子,当时在青云街有一处日本房,谁都不愿意去,因为当时兴起了楼房,有暖气,这个日本房则仍要生炉子,别人不愿去,就分给了我。我家搬了过去,收拾收拾,除了冬天生炉子,其他也没什么不便之处。这里还有个小院,种点花草,生活过得也很美。过了三五年,动迁之后,我又回迁住上了新楼房。
无诤三昧是在待人接物中修,在日常生活中修。例如对人要讲礼让,在商店里排队购物,在街上等车乘车,都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我修了这么多年,感觉自己在有些大事上还能够把持得住,有一种大的心量,就是在小事上有差距。比如说施舍,给人数额大的钱能够做到不计较,然而对几块钱的事却计较起来,我想起一句话,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看来修行不仅要从大事上修,还要从小事上修。就像我们盖楼,一楼盖不起来,怎么能盖二楼三楼,上楼必须从一楼上起,不经过一楼,怎能上二楼三楼?一次,我去岳母家,在她家附近的商店买水果,我想每样都买点,这时水果店来了一对恋人,看来也是看老人的,买水果时一份一份地称,这时候我心里就不耐烦了,一点儿也没表现出礼让的精神。那个小伙子却说,先给那位师傅称吧,我们先等一下。相比之下,我感到惭愧,应当向这个年轻人学习。
上一篇:包容是人生境界的突破
下一篇:忍耐,可以广阔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