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接纳自己,就要愿意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只有按我们自己真实的条件去努力,你才会不断成长,会用现有的基础走出光明的前途。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活别人的样子,野心大了,那就会出大问题。因此,要发展事业,定要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去发展,要忠于自己的真实,即如来,事业才会成功。
在《金刚经》中,“如来”这个词不少。“如来”是什么?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唐朝澄观大师在《华严经》注中说:“如来者,如所从来,无所从来也。”“如来”就是如你这个样子。人要有自己的活法,瘦就瘦,胖就胖,决不为了别人的感受而活,瘦子不会因为别人说瘦就去打肿脸充胖子,胖子也不会因别人说胖就去吸脂。一个人愿意接受自己,照自己的条件、现有的能力去好好生活,这就是如来。现在很多人是看别人活,跟着别人活。看别人买车也买车,看别人买房也买房,结果苦不堪言。我的体验是:人要有自己的活法,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来。当年在工厂,别人打扑克,我学习。在酒席上,人们端起酒杯劝酒,“感情深,一口闷”,我拿起水杯说,“感情不在酒,心诚,水也天长地久。”
父母老了,动作慢了,我们要呵护他们,不能要求他们快点,这是如来。对待子女,也要懂得如来。小孩子书读不好,每天要他去补习,对吗?是不是读不好书就没路可走了?我说不是,你要帮他走出自己的那条路。也许他没什么才华,不能当艺术家、作家,但他肯定有他自己能做的。有些孩子,在班里成绩排名中下,学习不太好,但他们从来不闹事,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还能做得很好。由于他们学习不好,又不闹事,所以老师也不太留意他们,他们在教室里像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你真看不出他有什么才能。但这就是他们的天才所在,就是认份,看起来笨笨的,没什么才能。毕业后,他们可能会进入工厂,甚至可能会到工地干活。能去工地,就是因为他们认份。小工头认为他可靠,有什么事就请他帮忙,他就成了半个小工头。不久,小工头变成大工头,他就成了小工头。当大工头变成大承包商时,他就成了小承包商,后来便发展了自己独立的事业。我经常到一些企业演讲,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就是具有这种才华的人。他在学校里没有任何名气,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三十年后,他成为富贾一方的企业家。他就是向着自己的如来。有的孩子顽皮,经常在学校里惹事,老师会很生气地说:“你这种惹是生非的孩子,前途会一片黑暗。”或许他可能真的一片黑暗,但也不一定。我认识一个警官,在和他闲聊中,提到他怎么会走向当警察这条路。他说他中学时,好打抱不平,惹是生非,是教导处的常客。有一天,老师找他,说:“一个人肯为别人打一架,是了不得的事,这个社会能维持一定的安定,就是靠这种人来维持正义,但是,凡事不能光靠拳头解决问题,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帮到别人才是一种美德。如果你愿意学习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建议你考警官学校。”从那天开始,他立志要考警官学校。现在,他已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官。这就是如来,接受自己,走向自己的光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来的面目,废品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公开向社会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度假的一位犹太商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从巴黎飞往纽约,在仔细查看了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垃圾”后,未提任何条件便欣然签约。随后,犹太商人开始组织工人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废铜溶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将废旧木块加工成铜像底座;废铅、废铝制作成纽约广场的钥匙……就连从女神像身上扫下来的尘土,都加工后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如山的“垃圾”创造出了350万美元的价值。在一名优秀企业家的眼中,是不应该有“废物”的,因为任何东西都有其潜在的价值,关键看你是否有“点石成金”的慧眼。
在台北故宫有个“玉白菜”,所用的玉石其价值原来并未被人发现。后来,一位艺术家发现此玉后,裁截瑕疵,因材雕琢,使之变成了稀世珍宝。你我都堪造就,关键要根据自己的天赋与因缘,走出自己的路。
丘吉尔,我们只知道他是英国首相,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长道路。他成长于富有的家庭,但他有一个可怜的童年。他读书不好,成天闹事,是留级生。后来,他的老师威灵顿告诉他不要气馁,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不要和别人比。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考军校、跑战地、当记者,全国人都喜欢看他的报导。后来,他参与政治,从议员一直当到英国的首相。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人能根据他的因缘走出一条路的时候,那个人会是成功的,他会欢喜地做他自己的事情。
如来是如所从来,必须要懂得去接纳自己。一个穷困的人要懂得接纳自己,有多少钱用多少钱,照这样的方式过日子,他会过得很好。要接纳自己的体力,根据自己的体力来训练自己,那才是真正懂得健身之道的人,这就叫如来。
人要接纳自己,就要愿意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只有按我们自己真实的条件去努力,你才会不断成长,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走出光明的前途。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活别人的样子,野心大了,那就会出大问题。因此,要发展事业,一定要凭借自己现有的条件去发展,要忠于自己的真实,事业才会成功。
如来,要求我们随顺,即诸法如义,用《华严经》上的两句话来解,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看大山里的石头,它被山洪冲刷下来,一开始,它带棱带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在不断地冲刷和磨砺中棱角去掉了,变成了一块块圆滑的石头。这样它们在未来的岁月中,既保存了自己,同时又不会伤害其他人。日本三洋公司董事长井植敏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从流志不变”。我们说诸法如义,还可以拿水做个比喻。水的特性就是随形就势,你把它放在瓶子里,它就着瓶子相;放在水盆里,它就着水盆相,它的无碍在于它的随顺。圆融无碍是一种生存之道,是一种发展之道。
如来,本来就是这样,它体现出安详,待人以诚,生欢喜心,给人以方便。我很早就想到南京的金陵刻经处瞻仰,2010年8月,终于有了机缘。我为江苏一企业作课题,准备归返时,我特意嘱咐请我的那家企业,把飞机的返航时间改到晚上,这样我就有时间到金陵刻经处了。那天,虽是打的去的,但也费了不少周折,因为很多南京人也不知道金陵刻经处在什么地方。我让人在网上查询,才得知它坐落于淮海路35号,最后,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当天南京气温37摄氏度,人坐着不动都出汗,但看到刻有“金陵刻经处”的牌匾时,却感到一种清爽。金陵刻经处的大门紧闭着,四围是院墙,从院墙外向里观望,但见树木葱茏。我环顾四周,发现有个侧门开着,于是走过去,向门卫说明来意。但门卫说,这里不对外开放。但我并没有退却,我恳切地说,我是从大连专程过来的,而且仰慕已久。他见我这么有诚意,就说,那你就进去吧,但时间不要太长。我答应着,但心里在想,既然让我进去了,时间长短就由不得你了。进入大门,院子里有一潭清澈的池水,上面浮着朵朵荷花,红色的鲤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时而浮于水面,时而隐于荷花之下。看到如此诗意的场景,一种清凉的感觉涌遍全身。这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当年杨仁山居士确实独具慧眼,把它作为弘扬佛法的基地。这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大多都是平房。我就近敲了一扇门,进去,冲人们笑笑,那里有工人在做活,他们拿着刷子一张一张地在印经文。我又到其他几个房间看,这里面一个工序一个房间,人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工作,那种投入是非常神圣的,脸上凝重而庄严。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走到建筑工地,问一个工人,你在做什么?工人说,我在做苦工。他又问另一个工人,工人回答我在盖房子。他接着问第三个工人,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一个音乐厅,使人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享受和升华。其实这里展现的是三个人不同的工作态度,第三个工人,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是一种觉悟,他是在快乐地工作。在这里,从这些印刷工人认真工作的态度上,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身上体现的使命感。我又推开了一扇房门,这里面是做研究的,可能还有其他工作,每人一张办公桌,三女一男,大约都在四五十岁,见我进门,他们都对我微笑,这是在很多场合都没遇到的,这是一种久违的令人欣慰的笑意。我说明来意,马上,两名女士站了起来,争着领我参观,一个瘦的,长得很秀气,一个有点胖。从她们的表情与言语中,确实能感到她们有一颗诚心,她们对人相信,并无一丝一毫的怀疑,这是一种氛围,是由文化而生的氛围。一名女士拿了一大串钥匙,领我挨个房间看。虽然已看过,但那只是随意看的,这次有了她给我讲解,更使我加深了对这里的了解。她就是一个菩萨,为我打开一个一个宝库,通过她,我了解到,这里的印刷,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古老的木刻水印、线装套函等传统工艺,是世界范围内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经像版的文物中心。“金陵刻经印刷技术”作为我国古老的木刻雕版印刷术,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对金陵刻经处的佛经,世界各地的需求源源不断。她又给我打开一扇房门,这是纪念杨仁山居士的。杨仁山是明末清初人,他是佛教现代化的开拓者。当年,他自己筹措资金,创办金陵刻经处,创办之初,他作出规定:这里的房产、土地,所有的一切,都不归子孙后代所有。《金刚经》中说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教育,教育是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的第一等大事,他一直在做这第一等大事,其间他历尽了千辛万苦。一百多年过去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延续,即使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金陵刻经处依然焕发勃勃生机。我对着杨仁山居士像合掌当胸。杨仁山居士相貌庄严,让人一见就生恭敬之心。她又给我打开一扇门,这是他的舍利塔,佛像的雕版线条清晰美好,看了之后,使人的心灵净化安宁。随后她又给我打开藏经房门,整个经房里都是佛经,《般若经》六百卷。我置身于佛经的海洋,一垛一垛的佛经,一直到房屋的尽头,在这个藏经屋里,有一种愉悦,法喜充满。在她的带领下,整个金陵刻经处,我全都看了,已到中午。她又带我到房间,给我找了几本书,又送了我几张讲经说法的光碟。我向她道谢告辞,我也没问她姓甚名谁,但她的印象在我心中却是非常清晰。
在金陵刻经处的时间不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刻经处五十多人,他们都在有条不紊地为社会和谐而认认真真地做,他们的价值观、理念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待人接物,都是诸法如义,都是自自然然地做出来的,这是长期熏习的结果。金陵刻经处的存在向世人昭示,不要以为佛家就是烧香磕头,它是处事的法则,更是做人的智慧。
上一篇:生命运程在于把握时空
下一篇:刻苦是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