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宗法制的形成,不仅使贵族统治阶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而且随着子孙的繁衍和封建小王国的增多,他们越来越感到小规模的家庭教育不能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由此逐步扩大了贵族子弟的教育规模,即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贵族子弟学校。
早在夏、商时期,就传说有贵族学校,但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很难说作为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教学机构确已存在。但在西周时期,贵族的学校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贵族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
西周的贵族学校称为国学,它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大学与小学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份,并不是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西周的大学为天子所设,规模较大,有四学、五学之称。所谓四学,就是南“成均”、北“上庠[xiang祥]”、东“东序”、西“瞽宗”;所谓五学,就是上述四学再加上中央位置的环水而建的“辟雍”。不论是四学还是五学,都是专门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的,这些有资格入学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国子,上至王太子,下至诸侯公卿的子弟,他们大都是天生的宗法特权世袭者,是天子王位及诸侯国君的法定接班人。后来,诸侯也设立大学,但为了与天子设立的大学有所区别,称为“泮宫”,因为它与四面环水的辟雍不同,只准半面临水,其规模也较小。这是西周等级制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
贵族学校的设立,为贵族子弟的家庭教育开辟了新天地,但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西周时期,家庭教育从胎教为起点,其下限则因学生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说来,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即八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则是13岁入小学。诸侯国的太子一般在八岁时入小学。入小学之前均为家庭教育,而家教有师、傅、保专门负责。女子不能享受学校教育,从小在闺门接受姆教,到20岁就出嫁为妇。
胎教在西周初期就很重视,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胎儿的环境教育,如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ju踞〕,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胎教之后接着就是幼儿教育。“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所以,《大戴记·保傅》说,贵族子弟自为赤子时,家教就早已开始了。
自从幼儿能学会吃饭时,师、傅、保等家庭教师就教以右手,能言语时就教以说话,能行时就教以行走。然后教以数数和辨识方向;教以音乐,陶冶性情;教以识字,灌输知识;教以礼仪,培养尊敬父母和友爱兄弟;教以军事游戏,以锻炼其身体。师、傅、保负责家教也各有分工。保,主要保护其身体;傅,主要是辅导其德义;师,主要是教导其知识。通过师、傅、保的教育,使贵族子弟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为进入国学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作必要的准备。
上层贵族子弟入学之后,家庭教育只是告一段落,并非就此停止,而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继续进行。《大戴记·保傅》、《周礼》、《礼记》载,王太子入学后,回到宫中要进行家庭教育。《保傅》讲:“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这就是说,王太子从太学回宫后,太傅要进行辅导,使其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使其在学校未学明白的知识要弄懂并且熟练,从而使德性、知识得到开发,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可见,西周上层贵族子弟的家教与学校教育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
上一篇:汉魏六朝的家书
下一篇:吕坤吕氏父子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