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过许多圣哲先贤,他们留给后人不少很有意义的教导。以这些教导作为生活的准则或求学办事的指南,对一个人的成才很有帮助。历史上许多有志的青少年,就是时时刻刻以圣哲先贤的教导来勉励自己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句曾经勉励了千千万万青少年发奋自强的教导。这句话见于儒家经典《易经》之中,意思是:天道是日夜运行永不止息的,是十分刚健有力的;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的人,应当以天道运行为启发,也要十分刚健地自强不息地去奋斗,去努力,才能有所成就。这一教导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有志青少年作为座右铭,用来督促自己去努力奋斗,甚至像三国时代曹丕那样已经被立为魏王太子的贵族人物,也常用这一教导激励自己发奋自强。他说:“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曹丕《与吴质书》)他想到了时间是像流水一般流逝的,如果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岁月是永远无法再拉回来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时常督促自己不断努力。后来他做了魏国开国皇帝,不但在政治上英明果断,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并且在文学上也卓有成就,留给后人辞赋散文30来篇、诗歌40来首,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政治家兼文学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见于儒家经典《大学》之中,意思是: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业,首先得从搞好自身修养做起,然后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再然后才能谈得上去治理国家,为普天下的人谋福利。如果自己个人的修养很差,家庭中兄弟不和、父子不睦,那又如何能谈得上去治理国家、为天下人谋福利呢? 这一番“修、齐、治、平”的教导,历史上曾勉励了不少人,使他们在树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以后,实际行动上从修身齐家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去做,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如果检视一下历史上伟人们走过的足迹,就会看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个人道德修养很高尚,而家庭又很和睦的,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中”,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规律。例如宋朝的杨业,从小就立志做为国出力的大将军,他自己刻苦练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建立家庭以后,他对家人的要求很严。后来他不但自己为国效死疆场,成为一位爱国英雄,并且他的子孙也都是竭尽全力保卫国家的忠臣,真称得上是一门忠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句勉励人们应当谦虚好学的教导,是儒家圣人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和求学应有的修养。孔子又说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即使有了成就也不骄傲;而那些骄傲自满的小人,则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孔子关于为人和求学必须谦虚的教导,对历史上许多学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曾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他们就是从小谦虚好学,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就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长了学问,长了才干,后来终于成为了不起的学问家。例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就十分谦虚好学。他年轻时不但恭恭敬敬地跟老师刘宗周学习,继承并发扬了老师的学问,并且还很谦虚地向一些同辈的青年朋友学习,只要别人比他懂得多,哪怕只多一点点,他也一定要把这一点点学过来。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思旧录》这部书中说,他的学问除了得自老师刘宗周的教益外,还受到过朋友沈眉生、陆文虎等人的影响,所以他对他们都很感激,永远铭记他们对自己的帮助。
“卧薪尝胆”是勉励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艰苦奋斗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勾践为了报仇雪耻,晚上以柴草为床,又在房梁上悬挂一颗苦胆,每天三餐饭之前都要先尝一下苦胆,为的是警告自己不要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而是应当牢记仇恨,发愤图强,报仇雪耻。这个历史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发愤图强精神,也是圣哲先贤给我们留下的有益教导,对不少人起过十分有益的启发作用。人们在求学问或做某种事业的时候,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良好的机缘,处境就比较顺利;有时候则道路坎坷,每前进一步都免不了要磕磕碰碰。在这种时候,人们就常常以卧薪尝胆的精神来激励自己,令自己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毫不气馁地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例如东晋的祖逖,在北方故土被匈奴、鲜卑等占领以后,跟随晋元帝到了江南。他牢记国破家亡的耻辱,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勉励自己,每天清晨闻鸡起舞,练习武艺,准备北伐收复失地。后来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不收复失地决不回头。他在北伐中取得了重大胜利,鼓舞了广大民众。最后他的誓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使他含恨九泉,但是他毕竟是一位在卧薪尝胆精神勉励下的杰出的民族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中国古代圣哲先贤对青少年的教导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种种教导是推动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凡是自觉地按照这种种教导去做的青少年,往往很早就能成才,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古代的青少年就是十分幸运地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走上成才之路的。
上一篇:商代学校——古代官学的雏形
下一篇:宋代的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