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定有优秀的妈妈
父母的德性,决定孩子的未来;妈妈的境界,决定孩子的境界。一个孩子,即使天资再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和引导,任其发展,最后就成了庸才。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同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位优秀的妈妈。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块金子,能不能打造成器,取决于妈妈。
我老家有一位远方姑姑,她在我们村子里可是个人物。我上小学时,她亲口告诉我,她的娘知书达理,活着时就告诉她,女人一定要选个好丈夫,结婚后,一定要把孩子和丈夫照顾好。她的亲生父亲从农村走出去,进城当了大官,抛弃了她娘和她。她娘从不教她恨她父亲,说她父亲走上那样的路,是他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我的这个姑,同龄人提起她,免不了又羡又妒。她的继父性格暴烈,没少打她,但她很少对外人讲,也不叫苦。由于她娘去世早,她从小就学会了各种家务活儿,干活儿特麻利。上学时学习很好,但她继父偏心,上完小学,让她弟接着上,让她在家劳动。
姑少女时长得很俊,参加了乡里的戏团,通过演戏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那时戏团常挨村表演,到我姑父的村里演戏,她就看上了一身军装的高个子姑父,后来在村里老一辈打探下,得知姑父袓上都是积德人家。于是她就找到姑父,大胆给自己做媒,一分彩礼未要,把自己嫁过去了,这在当时成了爆炸性新闻。姑父退伍后留在城里医院工作,夫妻俩很恩爱。
我上小学时,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姑的那个弟在城里工作结婚,留下继父在家没人照顾,于是姑就回村来,带了两个孩子,大的比我小一岁,小的小我五岁。那时,姑父周末就回来干活儿,干活儿也很麻利,从不喊累。我发现,姑父很爱听姑说戏。姑父实际是个很挑剔的人,特别是做饭时,他不停地挑姑姑的毛病,但姑姑总是笑嘻嘻地听姑父抱怨,如听唱戏般,不像别的女人那样当真、顶嘴。用互敬互爱形容他们两个,是最适合不过的。我姑父走时,当着我的面,总是对他的两儿子说:“我们这个家,你妈可是顶梁柱。虽说我挣几个工资,但贴补家用不够。你叔呀你爷爷奶奶都得管,你们两个的花销,大多是你妈养鸡养猪挣来的,还有你爷栽的苹果。我常不在家,看你妈多辛苦,一个女人家既要干地里的活儿又要搞家务,你爷脾气又大。你们除了把学习搞好,平时要多帮你妈干活儿。”
“姑的大儿子转学来,与我同班,班里学生欺他外来,连我们的老师也故意欺他。我知道后,心里很不平,告诉姑姑,姑却笑了,说:“人啊,不吃苦中苦,不能成为人上人。小孩子嘛,心里单纯,嘲弄他几下,无所谓。老师批评他,总是他做得不好。一个人能受得气,长大方得有大作为。”当时我很不能理解姑说的这话,但现在想来,她是有智慧的。姑把那几个欺负她儿子的学生叫到她家,给他们糖吃,却不提他们欺负她儿子的事。见了那位故意刁难她儿子的老师,格外客气地打招呼。当然很快的,那几个学生成了她儿子的好朋友,老师也转变了对她儿子的看法。
现在我能明白,姑有一颗包容、善良的心,她的继父无论怎样对她发脾气,她都心甘情愿去接受,这才让姑父真心疼她。姑父的三个弟弟都考上了大学,留在城里工作。在我们老家,在八十年代,一个农民家庭能出三个大学生,方圆几百里也是屈指可数的。但她的小叔子们个个都感她的恩,他们上学时,她鼓励他们,让姑父从城里给他们买学习资料,尽量多担些上学费用。她的公公婆婆都夸她。她带着两个儿子回来照顾继父后,她的公公婆婆就与她大伯子哥一块生活。我记得那时,每到种麦收秋时节,她的大伯子哥都来帮忙。这一家人为什么能相处得这样和睦呢?源于她的性子好,肯付出,事事把自己放在最后。她的嫂子手笨,有两个孩子,孩子的冬衣都是她缝的。她有困难,大伯子哥当然要帮她了。
在我小学时的记忆里,除了干活儿,姑闲时很少串门闲话东家长西家短,她会织一手好毛衣,还会缝纫。下雨天,她就织毛衣,边织边听秦腔,她自己也哼。我小时候,许多做人的道理,都是姑讲给我听,她都是从戏剧里感悟到的。记得她常对我说:一个家,能不能旺,在女人,不在男人。兄弟不和,皆是女人不和。性子好的女人就如一块沃土,能养万物,性子不好的女人,如盐碱地不生万物。土沃,主要是土能纳垢啊!做女人,能欢喜受气肯付出,就如土能纳垢,就能使一家人相亲相爱。
那时许多乡下人都认为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全是凭命,是比上天还难的事。但姑却认为,每个孩子只要好好培养都能考上。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起一般乡下人,她可大不一样。她的两个儿子,衣服常常穿得干净合身,如城里小孩一样。那时早起孩子上学,许多乡下人都是让孩子啃馍,不给做饭,但姑却不一样,她总是早早起来给孩子做饭吃,所以她的两个孩子长得都比村里同龄人高。
姑的大儿子长得帅气又灵光,姑就当着我的面说,她想让她儿子长大了当外交官。当外交官,在那时真是遥不可及的事。但姑坚信她的儿子天生就是那块料。不知听谁说,当外交官须嘴皮子利,姑就让她的儿子学快板,跟收音机学,反复练,每天放学,站在她家院子给我们表演,后来在乡里表演快板《雷锋》还获了奖。
那时,许多乡下人让孩子上学,都是抱着识几个字就回来的念头,对孩子的未来从没想过。孩子们一放学,都当作小劳力,最普遍的就是给猪拔草,劳动是第一位的,学习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但姑都是叫儿子先做作业,给她背课文。为了扩大儿子的知识面,节衣缩食在乡镇邮局订了《少年科学》《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大儿子看了之后讲给小儿子听。每天把这些做完了,才让儿子帮她做家务,有时也下地干点活儿。
那时乡下人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孩子不听话时,骂粗话,狼揍孩子,打得孩子满村里跑。但姑很少,连高声说话都很少听见。后来我才得知,她是怎样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她家有一片地紧挨着我家,小学的一个暑假,她带两个孩子给玉米上肥。两个儿子拔草,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嚷着要歇。姑却说:“你们两个现在明白做农民的不易了吗?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了吗?明白,就会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后吃饭,就不能剩!”然后听姑给她两个儿子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现在明白,为什么她的两个儿子在学校从不打架,从不说粗话,显得与一般孩子大不一样,源于他们有一个大不一样的妈妈。
姑的儿子在学校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她在人前从不夸,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姑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大儿子上初中,就让他随姑父进了城。儿子由于在小学从没学过英语,上英语课听不懂,不会读,老师提问,儿子发言,老师和同学集体嘲笑。有一次下雨,城里学生都拿伞,她儿子却戴着草帽,被老师当着大家的面从窗户扔了出去,儿子哭着不愿去了。
她知道后咬了咬牙,借钱给儿子买了一台录音机,让儿子每天晚上跟着学。一个学期后,儿子总成绩全年级第一,英语每次考试也是第一。后来她儿子在市里参加作文比赛、英语演讲,总是稳拿第一。高考时,以全省文科第二的成绩考到北外,毕业后终于成为一名外交官。姑因此也农转非,被安排在一所公园工作,与姑父同在一个城市,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她的小儿子十六岁就考上了大学。这一切皆归功于姑姑的大境界,如果她的眼光只是脚下的那片土地,那么她的儿子可能就同我的许多同龄人一样,还在乡下辛苦劳作。
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妈妈、没有远见的父母,难道不是吗?好孩子,一定是由好妈妈培养的。
上一篇:从虚幻的爱情梦中醒来
下一篇:何谓丈夫,何谓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