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子胥涛
【出典】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受剑……仰天呼怨……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往来,荡激崩岸。”《钱塘志》:“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走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据《太平广记》卷二九一《伍子胥》引)
【释义】 春秋时,吴国功臣伍子胥直言进谏,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逼死子胥,并投尸入江。传说他的冤魂随潮激荡。后世常用此典咏钱塘江潮。
【例句】 ①子胥英爽海涛横。(毛滂《小重山·宴太守张公内翰作》667)作者宴请钱塘张太守,句中用本典切合钱塘。②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1868)这里用本典叙写观潮时的思绪。③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2343)这里用本典叙写中秋之夜观潮时的遐想。
上一篇:典故《子美游蜀无心恋》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子虚》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